【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随着5G网络规模化部署基本完成,移动通信产业正迎来代际升级的重要窗口期。作为5G向6G演进的承前启后阶段,5G-A不仅在速率、时延、连接密度等基础性能上实现跃升,更通过引入通感一体、无源物联、星地融合、智能内生等新能力维度,推动网络从“连接管道”向“智能服务载体”转型。近日,在京举办的“第二届5G-A万兆网产业论坛”上全面呈现了我国5G-A在标准推进、网络部署、应用孵化和生态构建方面的最新进展。
政策引导与顶层设计持续加码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二级巡视员黄先琼在致辞中指出,5G-A是构筑未来数字基础设施的关键支撑,具备“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强智能”的典型特征。她强调,要深化网络覆盖,夯实底座支撑;坚持创新驱动,筑牢产业基础;拓展融合应用,激发倍增效应。她呼吁产业各界协同探索,共同开创移动通信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秘书长代晓慧表示,5G-A的蓬勃发展正加速万兆时代的到来。当前,我国已初步构建起覆盖芯片、终端、网络、平台与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重点行业示范项目有序落地,商业模式闭环正在形成。她特别强调,需进一步推动标准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以技术标准为牵引,构建开放协同、国际接轨的产业发展生态。

地方实践与区域创新成果显现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李辉在题为《锚定5G-A新赛道,以标杆实践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提到,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已在5G-A网络部署、用户发展和融合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他强调,5G-A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生态预演——通过在5G阶段超前孵化6G级应用场景,可有效储备未来能力,支撑数字化应用的规模化创新。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副局长黄广分享了“5G-A注智八桂”的区域实践。截至目前,广西已建成5G基站15.3万个,其中8000个具备5G-A能力。在低空经济领域,基于5G-A通感一体技术结合AI算法,已在1020公里边境线实现低空安防监控,助力国家安全治理;在智能制造场景中,依托5G-A无源物联技术,实现了近2万平方米厂房的自动化物料盘点与智能管理;在信息消费侧,南宁、柳州、桂林等地已为用户提供下行峰值达3Gbps的极致体验。广西还明确提出“十五五”发展目标:到2030年实现5G-A与50G-PON网络全区规模覆盖,推动万兆小区普惠千家万户,算力基础设施全面智能化。
技术融合催生新业态与新终端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程翔在《机器联觉:AI原生的通信与多模态感知智能融合》主题演讲中提出,6G将实现通信、感知、计算与AI的深度融合,而5G-A正是这一融合趋势的试验场。他提出的“机器联觉”理念,旨在打破传统通信与感知系统各自为政的壁垒,通过预训练大模型(LLM)与无线基座模型驱动智能体实现跨模态协同决策。该技术已在自动驾驶乘用车与无人物流车等场景中验证其有效性,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
在终端与应用层面,多位企业代表分享了5G-A与AI双轮驱动下的创新实践。当红齐天研发总监黄伟超指出,5G-A高带宽、低时延特性为XR(扩展现实)内容的实时渲染与云端协同提供了网络保障,正在推动科技与文商旅深度融合。天键智能总经理关彬则明确提出:5G-A将成为智能眼镜从“手机配件”向“独立智能终端”跃迁的关键支撑,赋予其独立联网、边缘计算与沉浸交互能力。
产业倡议发布,共绘商业成功蓝图
论坛期间,TD产业联盟联合多家产业伙伴共同发起“做实万兆多维能力,加速5G-A商业成功”倡议,呼吁全行业聚焦三大方向:一是网络智能化,推动AI原生网络架构落地;二是能力精细化,按需提供差异化服务能力;三是场景多元化,深耕工业、交通、能源、文旅等重点行业应用。倡议旨在凝聚产业链力量,推动5G-A从“技术可用”迈向“商业可行”。

中国信通院、中国移动、北京联通、华为等单位代表也分别从标准制定、网络建设、运营创新等维度分享了实践经验。中国信通院黎卓芳强调“标准与试验双轮驱动”的重要性;中国移动李男指出“新三样”等新兴业务正成为5G-A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北京联通杨鹏分享了AI赋能5G-A网络智慧运营的创新模式;华为李捷则提出通过新频谱、新技术打造万兆基座,以“网随业动”实现弹性服务供给。
当前,5G-A已从技术验证迈入规模部署与商业探索并行的新阶段。本次论坛不仅展示了我国在5G-A领域的系统性布局与阶段性成果,更凸显了“通智融合、通感一体、AI原生”等新范式正在重塑网络价值。随着政策支持持续加码、区域试点不断深化、跨行业协作日益紧密,5G-A有望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实现多场景商业闭环,为6G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真正开启“万兆智联”的新时代。(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