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跑了那么多年车,之前都没真正清晰地了解过平台的算法和规则。”一位跑了7年城配的货车司机,这样形容过去的感受。话虽朴素,却道出了平台经济长期存在的“关系困境”:劳动者与算法之间缺乏对话界面,部分规则不透明、不可议、不可改,于是“误解”被沉淀为“成见”。当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突破8000万人、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40%的今天,如果继续把劳动者排除在算法之外,不仅伤害个体尊严,也将抬高整个社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破解之道,首在“把墙变成窗”——让规则可见,让协商可及,让治理可感。
平台经济中,劳动者与平台的关系长期被简化为“技术中介”与“服务提供者”的二元框架,但实际运作中,算法规则的复杂性、抽成比例的动态性、判责逻辑的隐蔽性,导致劳动者对平台规则缺乏信任。例如,订单取消后的责任判定、行为分扣减机制等,常因信息不对称引发争议。
一份网约车平台数据显示,62.7%的司机认为“平台规则不透明”,排名所有诉求之首;而平台方却普遍觉得“司机不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认知剪刀差由此形成。这种“误解”状态不仅损害劳动者权益,也制约了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当劳动者对规则缺乏认同感时,服务质量和平台生态的稳定性必然受到影响。
破局的关键在于打破“企业单方面决策”的闭环,构建开放对话机制。
2025年9月18日,货拉拉举办首场全国“橙”心守护算法协商恳谈会,邀请来自广州、武汉、重庆等地的司机代表与平台管理层面对面协商,并签署《货拉拉平台算法和劳动规则专项协议》。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货拉拉已在广东、北京等8省召开省域恳谈会,本次全国性会议货拉拉将议题由5个扩大至15个,内容包括服务收入与费用保障、货主与货源管理、司机行为分与激励机制等六大方面,基本涵盖司机权益保障各方面内容。
货拉拉之外,头部平台也在同一方向竞速:美团全面取消超时扣罚、饿了么优化派单机制、京东开启动态溢价补贴等举措,均体现了头部企业从“单向管理”向“双向协商”的转变。
政策层面,这一趋势与国家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导向高度契合。2025年9月11日,全国总工会召开“平台算法和劳动规则协商工作现场交流会”,明确要求注重发挥头部平台企业示范引领作用,要注重让劳动者有序有效参与到协商的全过程。要注重将行之有效的协商成果制度化、机制化,将算法和劳动规则协商全面嵌入集体合同制度、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中。货拉拉等企业的实践,正是对政策要求的积极响应,也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开放倾听与规则可视化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将协商成果转化为实际举措。平台还需在算法优化、权益保障、常态化协商这三个层面持续发力。
以货拉拉为例,其已于公司官网增设“算法公开”入口,将适时对平台算法和规则等进行公开,内容以图文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确保算法和规则通俗易懂,并多次调整分播单算法,将“就近优先”订单占比从90%提升至93%。这种调整不仅提升了司机收入效率,也增强了其对平台的认同感。而针对运费拖欠、职业伤害等痛点,货拉拉推出“预付+保障”双重结算机制,对5.2米以上车型订单试点预付运费,并投入1000万元/年帮催帮付;同时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覆盖范围,联合工会为司机提供免费体检与健康管理服务。这些举措将权益保障从“纠纷解决”前置为“风险防控”,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
从“黑箱”到“玻璃房”,从“单向通知”到“双向协商”,平台经济正在经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治理革命。当企业愿意放下“管理者”的姿态,以平等心态与劳动者协商共治时,不仅能化解矛盾,更能激发出生态共赢的活力。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商业文明的进阶——唯有开放倾听,才能可持续共生;而算法向善,方能万物向阳。(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