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L9EyGYC0g tech.huanqiu.comgallery“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在国博开展/e3pmh164r/e3pn6fo081751503058147责编:王俊锋中国新闻网17515030581471[]{"audio":{"members":[]},"gallery":{"members":[{"desc":"7月2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的“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展览分为“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行星之旅”四个部分,融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为一体,将宇宙中真实、分散、抽象的数据,通过数字装置、互动体验、动态雕塑和前瞻性设计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图为参观者在拍摄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模型《玉弓:月面多功能平台概念设计》。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height":620,"id":"9gztwd_749912","mime":"image\/jpg","size":350.77,"url":"//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7938bf7af1beacd6bab54dd71fedd626.jpg","width":930},{"desc":"7月2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的“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展览分为“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行星之旅”四个部分,融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为一体,将宇宙中真实、分散、抽象的数据,通过数字装置、互动体验、动态雕塑和前瞻性设计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图为参观者在观看来自瑞士的动态雕塑《巡星雕塑》。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height":620,"id":"ucbpbe_259513","mime":"image\/jpg","size":402.51,"url":"//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b284fbcac7f268e4a57d5d49759739ae.jpg","width":930},{"desc":"7月2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的“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展览分为“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行星之旅”四个部分,融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为一体,将宇宙中真实、分散、抽象的数据,通过数字装置、互动体验、动态雕塑和前瞻性设计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图为参观者观看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模型《汇入银河的水滴:太空游艇前瞻设计》。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height":620,"id":"11egdv_154814","mime":"image\/jpg","size":332.96,"url":"//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401e15f5295b45fa5d2ec1b82e044deb.jpg","width":930},{"desc":"7月2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的“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展览分为“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行星之旅”四个部分,融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为一体,将宇宙中真实、分散、抽象的数据,通过数字装置、互动体验、动态雕塑和前瞻性设计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图为参观者观看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实验装置《澡 AQUA》,该实验探讨了在太空如何实现自我清洁沐浴体验。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height":619,"id":"fo6953_129610","mime":"image\/jpg","size":331.4,"url":"//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b44387f187f0abc70492e5a06c1fbaaa.jpg","width":930},{"desc":"7月2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的“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展览分为“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行星之旅”四个部分,融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为一体,将宇宙中真实、分散、抽象的数据,通过数字装置、互动体验、动态雕塑和前瞻性设计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图为工作人员为观众讲解展出的《南宋天文图碑拓片》,现代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比对,确定其星位于现代星表高度吻合。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height":620,"id":"i1mdam_28615","mime":"image\/jpg","size":362.64,"url":"//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25c37519de2f35a8afe5e9e06aa62636.jpg","width":930},{"desc":"7月2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的“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展览分为“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行星之旅”四个部分,融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为一体,将宇宙中真实、分散、抽象的数据,通过数字装置、互动体验、动态雕塑和前瞻性设计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图为参观者在拍摄三屏幕3D数字渲染影像《寒武纪》。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height":620,"id":"qjnv3x_718011","mime":"image\/jpg","size":336.42,"url":"//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0a0bc3d483acb0d78508d582299a4d6b.jpg","width":930}]},"video":{"members":[]}}//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dab44af416ae44b3bfab3330fa0bebeau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