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d4lK作者:李司坤tech.huanqiu.comarticle第四届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为商业航天产业指引新航向/e3pmh164r/e3pmh356p【环球时报-环球网科技 记者 李司坤】9月26日,第四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与往年相比,今年我国的商业航天赛道显得格外热闹,自今年2月Space X发射的猎鹰重型运载火箭点燃了全球发展商业航天的热情后,国内的一批民营火箭企业也开始动作频频:零壹空间与星际荣耀都完成了各自的探空火箭或亚轨道火箭的发射,蓝箭也推出了其自主研发的中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并将于四季度发射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有声音甚至认为,2018年,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里程碑式发展的真正元年。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也被抹上了生机勃勃的亮色,这从今年的论坛主题“引领商业航天,纵览产业发展”中可见一斑。本届论坛共吸引了来自国内外近400名商业航天产业界的领袖及专家,大家围绕商业航天产业的现状及未来热点展开了热烈讨论。一、“数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众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商业航天领域的市场规模日趋庞大。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巡视员在发言中介绍称,2017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已经接近4000亿美元,而商业航天近年来的收入占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的比例正在不断扩大,已经成为航天经济总量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指出,随着体制外的新兴创新力量日益崛起以及支撑商业航天发展的航天技术得到突破,“传统的生产模式正在被颠覆,新经济、新业态得到快速的应用和催生,太空经济将形成数万亿美元的巨大的市场。”在融资方面,与会专家对商业航天的前景也是普遍看好。中国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指出,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商业航天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了航天经济与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巡视员梅建平援引美国2018年《初创航天-商业航天领域投资更新》报告称,2000年至2017年,初创航天企业累计获得184亿美元的投资,有180多家靠天使投资起步的航天企业已经成立。“大量资本正在涌向太空产业领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工艺师符志民在主旨发言中,做出了这样的归纳。他认为,从实体经济发展空间来看,继陆地、海洋之后,太空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疆域。发展太空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充分认识地球具有重要意义。二、商业航天产业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商业航天更侧重以市场为主导,注重盈利与性价比。符志民认为,太空产业近期的盈利点主要源自太空运输与卫星应用,而随着商业发射服务需求的增加及低成本运载系统、新型卫星平台等航天器研制的推进,太空基础产业领域的盈利空间将不断扩大。面向未来发展,符志民判断,太空产业的发展热点将集中在太空运输、卫星应用、太空制造、太空农业、太空采矿、太空旅游、太空健康等领域,覆盖范围从地球,到近地轨道,再向深空拓展。“在技术创新驱动和市场需求牵引的双重作用下,商业航天产业将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在发言中认为,未来商业航天“极有可能通过太空产业升级,对全球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以航天科工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企业早已开始了试图贯穿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的布局。与民营航天企业当下热衷于向外界展示其火箭发射能力、卫星入轨能力等“跑马圈地”的动作不同,航天科工的目光放得更远,也更加系统。早在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航天科工就发布了被称为“五朵云”的五大商业航天项目: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工程。其中,飞云旨在构建空中信息局域网,快云旨在构建可到达平流层的浮空机动平台,行云旨在构建低轨窄带卫星通信系统,虹云旨在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基宽带互联网,腾云旨在研发可水平起降并多次重复使用的新一代空天飞行器。去年,航天科工又在“五朵云”的基础上,开展了高速飞行列车的研究论证,形成了“五云一车”的商业航天工程新格局。而在今年,记者获悉“五云一车”工程正有序开展,已经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据符志民介绍,截至目前,飞云工程完成了高空太阳能无人机研制,正在开展飞行试验;快云工程完成了临近空间浮空器样机研制;行云工程和虹云工程各自完成了商业公司组建,开展了卫星正样产品研制,虹云工程技术验证星计划年内发射,开展在轨试验;腾云工程实现了组合发动机模态转换国内首次飞行验证;飞行列车工程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而由航天科工自主研制的快舟火箭的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近日将执行商业发射。三、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作为得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国家航天局指导的论坛,此次论坛上来,国家层面将对商业航天领域进一步释放何种信号,自然也是值得关注的一大重点。中国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指出,为加快推进商业航天发展,中国国家航天局将做好产业政策、发展模式以及金融扶持三个方面的工作。在产业政策方面,国家航天局将加快制定商业航天发展指导意见及商业运载火箭管理的指导意见,降低商业运载研制和卫星发射许可的门槛,出台国家卫星遥感数据开放共享政策,加大政府采购服务的力度,并推动遥感卫星数据开放共享;在发展模式方面,国家航天局将支持航天科研生产设施和国有航天发射测控设施等基础资源的开放力度,吸纳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研制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航天测控、地面站建设和应用,加大航天领域国际合作和开放力度,推动更多的中国航天企业与世界航天企业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在金融扶持方面,国家航天局将加强与国家各类金融机构和产业发展基金的沟通,为更多的商业航天企业提供金融互惠、优贷支持,鼓励各种金融机构参与商业航天发展,建立和完善商业航天风险管理和保险机制。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巡视员梅建平介绍道, 2017年,科技部与国防科工局联合研究、发布了《十三五空间领域创新的专项规划》,在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综合应用示范三个层次构建了研发布局。同时,在十三五期间,科技部率先启动地球观测与导航的重点研发专项,围绕先进遥感探测、导航定位新机理、全球位置框架与位置服务网技术体系等9个方向部署了45个重点任务。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科技计划推动航天技术发展,为商业航天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持。153803676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陶宗瑶环球网153803676000011["9CaKrnKd3EU","9CaKrnKd48C","9CaKrnKd3o6","9CaKrnKd3js","9CaKrnKd3j8"]//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927/16/27/20180927042724215.jpg{"email":"taozongyao@huanqiu.com","name":"陶宗瑶"}
【环球时报-环球网科技 记者 李司坤】9月26日,第四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与往年相比,今年我国的商业航天赛道显得格外热闹,自今年2月Space X发射的猎鹰重型运载火箭点燃了全球发展商业航天的热情后,国内的一批民营火箭企业也开始动作频频:零壹空间与星际荣耀都完成了各自的探空火箭或亚轨道火箭的发射,蓝箭也推出了其自主研发的中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并将于四季度发射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有声音甚至认为,2018年,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里程碑式发展的真正元年。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也被抹上了生机勃勃的亮色,这从今年的论坛主题“引领商业航天,纵览产业发展”中可见一斑。本届论坛共吸引了来自国内外近400名商业航天产业界的领袖及专家,大家围绕商业航天产业的现状及未来热点展开了热烈讨论。一、“数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众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商业航天领域的市场规模日趋庞大。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巡视员在发言中介绍称,2017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已经接近4000亿美元,而商业航天近年来的收入占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的比例正在不断扩大,已经成为航天经济总量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指出,随着体制外的新兴创新力量日益崛起以及支撑商业航天发展的航天技术得到突破,“传统的生产模式正在被颠覆,新经济、新业态得到快速的应用和催生,太空经济将形成数万亿美元的巨大的市场。”在融资方面,与会专家对商业航天的前景也是普遍看好。中国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指出,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商业航天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了航天经济与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巡视员梅建平援引美国2018年《初创航天-商业航天领域投资更新》报告称,2000年至2017年,初创航天企业累计获得184亿美元的投资,有180多家靠天使投资起步的航天企业已经成立。“大量资本正在涌向太空产业领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工艺师符志民在主旨发言中,做出了这样的归纳。他认为,从实体经济发展空间来看,继陆地、海洋之后,太空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疆域。发展太空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充分认识地球具有重要意义。二、商业航天产业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商业航天更侧重以市场为主导,注重盈利与性价比。符志民认为,太空产业近期的盈利点主要源自太空运输与卫星应用,而随着商业发射服务需求的增加及低成本运载系统、新型卫星平台等航天器研制的推进,太空基础产业领域的盈利空间将不断扩大。面向未来发展,符志民判断,太空产业的发展热点将集中在太空运输、卫星应用、太空制造、太空农业、太空采矿、太空旅游、太空健康等领域,覆盖范围从地球,到近地轨道,再向深空拓展。“在技术创新驱动和市场需求牵引的双重作用下,商业航天产业将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在发言中认为,未来商业航天“极有可能通过太空产业升级,对全球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以航天科工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企业早已开始了试图贯穿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的布局。与民营航天企业当下热衷于向外界展示其火箭发射能力、卫星入轨能力等“跑马圈地”的动作不同,航天科工的目光放得更远,也更加系统。早在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航天科工就发布了被称为“五朵云”的五大商业航天项目: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工程。其中,飞云旨在构建空中信息局域网,快云旨在构建可到达平流层的浮空机动平台,行云旨在构建低轨窄带卫星通信系统,虹云旨在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基宽带互联网,腾云旨在研发可水平起降并多次重复使用的新一代空天飞行器。去年,航天科工又在“五朵云”的基础上,开展了高速飞行列车的研究论证,形成了“五云一车”的商业航天工程新格局。而在今年,记者获悉“五云一车”工程正有序开展,已经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据符志民介绍,截至目前,飞云工程完成了高空太阳能无人机研制,正在开展飞行试验;快云工程完成了临近空间浮空器样机研制;行云工程和虹云工程各自完成了商业公司组建,开展了卫星正样产品研制,虹云工程技术验证星计划年内发射,开展在轨试验;腾云工程实现了组合发动机模态转换国内首次飞行验证;飞行列车工程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而由航天科工自主研制的快舟火箭的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近日将执行商业发射。三、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作为得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国家航天局指导的论坛,此次论坛上来,国家层面将对商业航天领域进一步释放何种信号,自然也是值得关注的一大重点。中国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指出,为加快推进商业航天发展,中国国家航天局将做好产业政策、发展模式以及金融扶持三个方面的工作。在产业政策方面,国家航天局将加快制定商业航天发展指导意见及商业运载火箭管理的指导意见,降低商业运载研制和卫星发射许可的门槛,出台国家卫星遥感数据开放共享政策,加大政府采购服务的力度,并推动遥感卫星数据开放共享;在发展模式方面,国家航天局将支持航天科研生产设施和国有航天发射测控设施等基础资源的开放力度,吸纳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研制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航天测控、地面站建设和应用,加大航天领域国际合作和开放力度,推动更多的中国航天企业与世界航天企业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在金融扶持方面,国家航天局将加强与国家各类金融机构和产业发展基金的沟通,为更多的商业航天企业提供金融互惠、优贷支持,鼓励各种金融机构参与商业航天发展,建立和完善商业航天风险管理和保险机制。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巡视员梅建平介绍道, 2017年,科技部与国防科工局联合研究、发布了《十三五空间领域创新的专项规划》,在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综合应用示范三个层次构建了研发布局。同时,在十三五期间,科技部率先启动地球观测与导航的重点研发专项,围绕先进遥感探测、导航定位新机理、全球位置框架与位置服务网技术体系等9个方向部署了45个重点任务。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科技计划推动航天技术发展,为商业航天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