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4oWl作者:连丽敏tech.huanqiu.comarticle铁军精神:阿里坚持做102年企业的“定海神针”/e3pmh164r/e3pn4gh77【环球科技报道 记者 连丽敏】“他们是我见过的最纯粹、最投入的一群人,有着比常人更加通透、清澈的眼神;与此同时,对于信奉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他们以一种近乎清教徒的、一种很强的原教旨式的自我要求和信念的坚守。”在环球科技记者的专访中,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宋金波对于“到底什么是阿里味儿?”这样回答。并且,在他看来,阿里味儿是成就这个团队,成就阿里的最核心因素。而这群人就是宋金波书中的主人公——阿里巴巴公司的“中国供应商”。作为阿里巴巴最早的盈利项目,“中国供应商”成立于2000 年10 月。它本身是一个产品,是一个汇聚中国中小企业资料信息的网页,国外客户通过这个网页来购买产品。但我们现在说“中国供应商”是指“中国供应商直销团队”,这支地面部队曾帮助阿里巴巴走出谷底、熬过世纪之交的互联网寒冬;并为阿里巴巴和互联网江湖输送了众多高管。2008年,马云曾说想要出一本关于这只团队的书,给想要创业的人读。这支被马云称为阿里“铁军”的队伍,为什么是“最有阿里味儿”的一群人?环球科技记者专访了新书《阿里铁军:阿里巴巴销售铁军的进化、复制与裂变》的作者宋金波。高压线下的“阿里铁军”:做人要纯粹,是需要有一些精神的近日,在由中信出版社和混沌大学北京分社HR学社共同主办的“聊聊阿里当年的那些高压线下的HR是如何生存”活动现场,7月16日下午,宋金波出现在《阿里铁军》在北京的首场分享会上。据了解,到场的大多数人的身份是人力资源系统和创业者,几位到场者告诉记者,他们是为“取经”而来。图:《阿里铁军》作者 宋金波然而,宋金波告诉环球科技记者,写这本书的初衷主要还是为了记录“这段历史”,给“中国供应商”里的老同志留一个念想,留下一点历史印记。“其实,一开始的设定没有去想关于企业产品或者价值观的探讨,或者不是为了花大力气去影响别人;更多的还是讲述里面的人与故事,来感受和理解这里面一些本质的东西。但反过来讲,它在客观上也足够达到这样的意义,因为真正能打动人的恐怕就是人的命运,人心的转变和人性。”他还表示,希望以后有机会来撰写专门解读阿里巴巴企业价值观方面的著作。在宋金波看来,阿里巴巴是最重视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中国企业,“铁军文化”又是在精神价值领域保留了早期阿里巴巴最完整的“原浆”所在。活动现场,宋金波从“阿里铁军”的超强执行力、有情有义、高压线和政委制度等方面对“铁军文化”做了分享。“超强执行力”和“有情有义”,是“铁军文化”的基因。其中,前者来自对规则的强力坚守。作者分享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因为写书的原因,他经常会“麻烦”这个团队的人(无论现在是不是还在阿里),他们上至高层下至底层员工尽其所能的配合作者的工作。有一次为了表达谢意,在休息间隙,把一盒烟自然的放到受访的“铁军”成员手上时,当时该成员就像是触了电一样,特别紧张,特别排斥。宋金波感叹,这种本能的触电的反应,没有亲身经历的外人无法体会,也难以相信,但这是真的。书里也提到,马云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在创业初期,曾经有两个员工给客户回扣,尽管他们的业绩占整个团队的50%,但是马云自己下手,咔咔就把两个人“裁掉”了,“腐败”和“造假”在“中国供应商”团队是“零容忍”,这是一条高压线,一碰就死。好像也印证了那句话,“做人要纯粹,是需要有一些精神的”。“其实,若没有‘有情有义’,很多‘高压线’就未必能被完全接纳;高强度竞争伴随的,就不一定是对团队的忠诚;这时情义带来的归属感、安全感和信任感,就不是利益捆绑能够替代的。”宋金波补充说。他举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国供应商”其中一个团队的成员得了白血病,然后基本上是在一夜之间,捐款达到了一个天文数字。这个团队号召力之强,得到了现在阿里人,包括已经离开阿里的人的一致认可。这似乎离不开阿里的“政委制度”,一个类似于超级HR的工作,是对员工进行价值观考察的制度,各级“政委”的基本功能是来判定一个人有没有阿里味儿,是不是一个纯粹的人,需要掌握的四条守则:闻味道、摸温度、照镜子、揪头发。他们是陪伴着员工成长的“小棉袄”,是观察入微、懂人知心的良师益友,也许更多负责处理意识形态上的问题,但是在用人、组织文化上拥有一票否决权。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秘籍”就是这样一支强大的队伍,虽然到现在很少有(外)人对他们有所了解。但互联网江湖中的众多显赫人物:程维(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干嘉伟(前美团网COO)、吕广渝(前大众点评COO)、陈国环(前赶集网COO)、张强(去哪儿网COO)等都出自“阿里铁军”。对团队执行力的打造,是“铁军”抢手的原因之一,宋金波在书中指出,“多年直销团队的线下深耕,使这支团队的人对线下运营与互联网结合的工作场景极为熟悉。一旦让“阿里铁军”的人进入地推领域,很快就可以复制出一个有“铁军”气息的团队,干嘉伟在美团、吕广渝在大众点评、冯全林在易到用车等都复制过类似的团队。”虽然在2010-2013年互联网O2O大战中,每个公司的创始人几乎都是从“阿里铁军”出来的,但他们每个人对“铁军文化”移植的结果却是不同的。“成功的公司不一定完全是因为借用了该文化,但显然都留下了“铁军”突出的特色。即使有了这样的文化,没有整个团队的配合,也很难讲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它跟有些领域或企业的匹配性并不是那么完美。”宋金波明确表示,“铁军文化”并不是可以复制到任何企业的定律。图:滴滴出行创始人 程维他以成功移植该文化的“滴滴出行”为例,“程维,有个性,会独立思考,适应性非常强,不是一个会被框架框住的人。”宋金波告诉环球科技记者,这只是一个现象,有一些企业在移植初始也成功了,一时的盛况显示了“铁军文化”的力量,但在慢慢发展过程中又淡出大众的视线,所以很难讲其具有成功复制的必然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秘籍”。阿里和“铁军”:互联网思维与军事属性矛盾吗?毋庸置疑,从初创到现在,阿里一直是互联网公司的代言人,而互联网时代赋予它的平等、自由和包容的因子,与书里在描写“铁军文化”的血性、革命、政委、“黄埔军校”等带有明显的军事属性似乎显得有些难以相容,难道不矛盾吗?要回答这个,其实又回到最初的问题:阿里味儿是什么?借用程维的话,“销售是一种强执行、强目标导向驱动的文化,所以销售团队就和军队一样,必须严格贯彻执行,非常中心化。早期的滴滴也是这样的,要迅速拿结果,拿到司机,拿到乘客。”可见,“铁军文化”的浸淫,对于滴滴创业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采访中,提到有些企业的强势管理模式,宋金波表示,“企业在初创阶段,还想往上走的话,员工必须全力投入,环境决定了它就得那样成长,不得不为。”他多次提到,“在这方面,目前还没见到有比钉钉公司更强的团队,如果拿出“铁军”最猛、最累的一年来算,钉钉团队一年365天每天都在经历“阿里铁军”这一年的历练,他们非常拼!”“而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来讲,它的文化如果有自由、宽容和透明等因素的话,尤其是现代的科技企业,一定是有助于它成长的更好。”宋金波表示,非创业公司没有理由还出现强力管制的系统,对长期发展来说是很不好的,强执行力与互联网一定是可以平衡的。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曾说过,“阿里是天马行空的公司,也是脚踏实地的公司这是缺一不可的。”像创业之初多是理想先行,但支撑它活下去并长远的走下去的还需要“面包”,似乎也印证了一句话:“阿里铁军”就像是一个长子,奶大了支付宝、淘宝这些弟弟妹妹。当然,不仅是在物质上。图:阿里巴巴CEO在湖畔大学课堂“我们有非常大的愿景,包括我们也有很多奇思妙想,有很多的想法,甚至马云的很古灵精怪的想法,为什么能够发展到今天,能够走下去?最重要的是想法要变成现实,不然想得再多,也没有人信,必须变成现实,这是整个战略和执行上的关键。”张勇在湖畔大学的课堂上对企业家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铁军文化”打造的是自成体系,这方面与苹果文化类似,都是对外有点封闭性,对内高度开放的,在这个闭环内部,可以实现平等和自由。反映在具体事例,比如上文提到的“政委制度”中的review文化(照镜子),在业务分享上的真诚和彻底,反过来也成就了这支队伍的高效交流和超强执行力。据环球科技观察,现在湖畔大学的教学理念就明显带有这种“闭环”的痕迹。马云表示,“对于中国的创业者,阿里巴巴的经验教训首先要透明,此举意在培养出透明、有责任感且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中国企业,以担当未来30年的世界经济。”在课堂上,张勇就以阿里过去走过的弯路为例和学员们进行分享。马云指出,与面对媒体和公众不同,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内,这种企业家之间的交流显得真诚许多,大家去伪存真,讨论的都是真问题。而且,阿里企业文化中一直强调的永远“客户第一位”的销售理念,也契合了互联网的重要基因——用户思维。宋金波对记者坦言,“企业初创时的形势所需,要成事,为了完成一个目标来形成类似于军事性质的模式,但不能为了这样做而去框住自己的发展空间,不要原教旨的死守一个词。但核心的东西也需要传承:对客户的责任感,对团队的负责,这就不存在工作场景的变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坚守:聚是一团火号称中国电商“黄埔军校”的“阿里铁军”队伍,被马云评价为“有铁军在,整个阿里的精气神就在”。21世纪初,给互联网的机会相当多,“中国供应商”背靠的还是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迸发出强大活力的民营中小企业,这是当时中国最为强劲的风口;门户网站风光一时,却最终失去后劲。在相近领域与阿里巴巴竞争的对手,要么业务形态严格来说还是传统媒体和会展的基因,要么在经营管理上犯了致命错误。天时地利俱备,阿里巴巴以“中国供应商”突围成功,也绝非偶然,当时坐在风口的可不止一家,很多起点、人员条件都比阿里巴巴好,但成功的是阿里巴巴,因为人和必不可少。“铁军”早期的销售,都经历过残酷的淘汰竞争,且像其他企业一样,内部竞争同样残酷。宋金波指出,“铁军文化”这种管理方式就是在那个时代 那样的环境诞生的,就成功了,是必然的。像“打鸡血”式的团建,至少在当时,是有价值的。阿里前高管雷雁群在采访中表示,“一个团队,要有战斗力,总要形成这样的凝聚力,才能打仗。”时代、组织平台和人等因素在对于“铁军”的强大甚至阿里成功的重要性排名上,宋金波如此分析,“如果一定要排序的话,就要看不能拿掉哪个?时代是不可或缺的大背景,其次是组织、团队与个人互为成就的统一体,这个团队的特征是集体英雄主义。”阿里残酷的淘汰机制带来的是大浪淘沙后的精英,他们都是符合“铁军文化”气质的人——意志非常强、非常有进取心、耐受挫折、分析能力以及韧性和对成功的渴求。传承:散作满天星宋金波曾表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某个时代的产物,都有它的局限,都有它不为人知或者不被强调的‘另一面’。假如你要还原“阿里铁军”丰满真实的形象,就必须了解它的‘另一面’。”那么,在现在这样一个“大众创业”的时代,“铁军文化”还有那么强的正面价值吗?“阿里铁军”十五周年盛典上,谈到“铁军”转型,时任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B2B事业群总裁吴敏芝认为,这支队伍永远不会被淘汰。“因为我们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从客户价值角度出发,用我们的能力服务我们的客户。今天,我们代表的不是商业模式,我们代表的是精神、文化和人的能量。”她说,“阿里铁军”的团队精气神,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也是这家要做102年企业最重要的支撑基石,现在要做的是沉淀下来。图:时任阿里巴巴副总裁 吴敏芝在宋金波看来,滴滴出行是一个比较包容、开放的企业,工程师文化、投行文化兼收并蓄。但它的简单开放和阿里是很像的,因为“铁军”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开放。如大家所见,滴滴出行的“桔”色调与阿里巴巴的“橙”色调相近,而滴滴出行公司门口赫然写着“不唯上”三个字,因为程维在“铁军”的“简单、开放、激情、极致执行、拥抱变化”信念中加上了“独立思考”。书中提到程维谈及“阿里铁军”时的情真意切——我热爱阿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供应商团队,它就像我的母校一样,培养、塑造了我。包括我的价值观,对商业、团队的理解,我面对困难时的韧性,都是在“阿里铁军”锤炼出来的。如果不是因为在“铁军”里练过,直接到市场上这么残酷的竞争环境里,九死一生。根本不需要外界的掌声:“我们自己燃烧过就够了”宋金波提到,关于上述“转型和变革”的问题,对于这支强烈认同“铁军文化”的队伍来说,似乎是会带来些微不适。然而,几乎所有的被采访者,都显然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认真、诚恳地回答这个问题。无论从什么样的立场出发,他们的回答都没有让人感觉到,他们的话里有溢美、文过饰非、讳疾忌医,或是抱怨吐槽。这种描述让记者想起书里描述的“阿里铁军”早期在业务上的态度:他们在向客户介绍自己的平台时本着“真的可以对这个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如果出现因为业务性质、销售渠道不匹配等,带来企业“见效甚微”的后果的话,即使客户很积极的要求签单,他们也会很坚决的拒绝,并详细的解释原因。宋金波感叹道,从没有见过一个团队能有“阿里铁军”的自知之明和如此真诚;他们自成体系,这个团队曾经的辉煌甚至已经超过现在的很多创业公司,但江湖上似乎没有留下多少名声;凭着这套自成体系的闭环,他们有一种很强的企业价值观和理念的坚守作支撑。“外人即使难以相信,甚至不断质疑,但他们不在意外界怎么看;既然能坚持做15年,他们还在乎是不是要留名江湖吗?”宋金波坚定地说,他们不需要。图:作者在采访“铁军”成员“我们就是一个现象,我们一起爆发过,燃烧过,不代表我们就是当时最好的!”宋金波转述了 “阿里铁军”的心声,他们并不希望被过于称赞,只要实事求是的记录下来就好。习惯性的信念坚守,给过他们骄傲的成就和团队。“新时代的不断考验,人肯定会出现不适应性,而面临被淘汰,他们会本能的去找原来的精神力量。”宋金波指出,因为内部机制的及其开放、分享和支持,对外就会有很强的不适性;十几年,他们从没想过宣传一下自己,因为他们在精神上是自给自足的,似乎不需要外界的认可。一些出走的“铁军人”因适应不了或者看不起新环境的办公室政治、自私、恶意争夺等,很多选择再回来“阿里铁军”团队。“就像这本书,他们根本不关心销量和影响会有多大,但他们关注的是记录了自己团队的一段光荣历史,这是差异所在。”宋金波表示。铁军文化:职场新人和创业者难能可贵的“军训”宋金波表示,“所有的模式,所有成功的经验,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这个是最难拷贝,因为人的起心动念是非常难的!”程维也坦承,阿里体系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培养,因为它对人的研究达到了一种极致。“我们是最坚持的理想主义者,也是最务实的实践者,这个团队最宝贵的就是激发每个人的潜能,让每个人回到自己,找到自己生命价值所在。”吴敏芝说。职场新人是不是应该去经历“铁军文化”?“一个年轻人在这样的团队待上3、5年,对他未来的路会有很好的影响。”宋金波希望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可以遇到这样的环境去锻炼一下,就相当于的职场或社会的“军训”;“如果我的孩子现在正值这个年纪,我会把他送到这样的环境去历练”宋金波以自己为例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创业者同样需要塑造这样的文化环境!宋金波指出,在中国,任何一个创业公司能做到这样“冷酷”,对它的客户来讲,是可敬的伙伴,对它的对手来讲,是可怕的对手。为什么这里强调了一句“在中国”?他解释,因为公司管理面对的是人性,人性的弱点在全世界都差不多;但是相比其他一些比较现代、成熟的社会,在中国,一般人普遍更缺乏使命感,缺乏契约精神,缺乏分享能力,缺乏互相鼓励支持的习惯。宋金波告诉环球科技记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铁军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对于成功的渴望,对于回报社会、创造价值的执着,那些向上的、某种意义上的美好精神——在眼前这个“大众创业”的时代,仍然重要而稀缺。后记: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笔者会不断联想到一种酒——浙江绍兴女儿红,它的关键就是密封,干净少污染,而且发酵快,酒香浓。最后,斗胆将“阿里味儿”解为“酒香”:精选酿造,时间的积淀,回味自然无穷;酌其精华,生命之燃烈,饮者知其最醇。150148146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连丽敏环球网150148146000011["9CaKrnK4dlK","9CaKrnK3WG1","9CaKrnK3V7U","9CaKrnK3d2T","9CaKrnK2ptp"]//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7/0731/15/48/20170731034816281.jpg{"email":"lianlimin@huanqiu.com","name":"连丽敏"}
【环球科技报道 记者 连丽敏】“他们是我见过的最纯粹、最投入的一群人,有着比常人更加通透、清澈的眼神;与此同时,对于信奉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他们以一种近乎清教徒的、一种很强的原教旨式的自我要求和信念的坚守。”在环球科技记者的专访中,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宋金波对于“到底什么是阿里味儿?”这样回答。并且,在他看来,阿里味儿是成就这个团队,成就阿里的最核心因素。而这群人就是宋金波书中的主人公——阿里巴巴公司的“中国供应商”。作为阿里巴巴最早的盈利项目,“中国供应商”成立于2000 年10 月。它本身是一个产品,是一个汇聚中国中小企业资料信息的网页,国外客户通过这个网页来购买产品。但我们现在说“中国供应商”是指“中国供应商直销团队”,这支地面部队曾帮助阿里巴巴走出谷底、熬过世纪之交的互联网寒冬;并为阿里巴巴和互联网江湖输送了众多高管。2008年,马云曾说想要出一本关于这只团队的书,给想要创业的人读。这支被马云称为阿里“铁军”的队伍,为什么是“最有阿里味儿”的一群人?环球科技记者专访了新书《阿里铁军:阿里巴巴销售铁军的进化、复制与裂变》的作者宋金波。高压线下的“阿里铁军”:做人要纯粹,是需要有一些精神的近日,在由中信出版社和混沌大学北京分社HR学社共同主办的“聊聊阿里当年的那些高压线下的HR是如何生存”活动现场,7月16日下午,宋金波出现在《阿里铁军》在北京的首场分享会上。据了解,到场的大多数人的身份是人力资源系统和创业者,几位到场者告诉记者,他们是为“取经”而来。图:《阿里铁军》作者 宋金波然而,宋金波告诉环球科技记者,写这本书的初衷主要还是为了记录“这段历史”,给“中国供应商”里的老同志留一个念想,留下一点历史印记。“其实,一开始的设定没有去想关于企业产品或者价值观的探讨,或者不是为了花大力气去影响别人;更多的还是讲述里面的人与故事,来感受和理解这里面一些本质的东西。但反过来讲,它在客观上也足够达到这样的意义,因为真正能打动人的恐怕就是人的命运,人心的转变和人性。”他还表示,希望以后有机会来撰写专门解读阿里巴巴企业价值观方面的著作。在宋金波看来,阿里巴巴是最重视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中国企业,“铁军文化”又是在精神价值领域保留了早期阿里巴巴最完整的“原浆”所在。活动现场,宋金波从“阿里铁军”的超强执行力、有情有义、高压线和政委制度等方面对“铁军文化”做了分享。“超强执行力”和“有情有义”,是“铁军文化”的基因。其中,前者来自对规则的强力坚守。作者分享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因为写书的原因,他经常会“麻烦”这个团队的人(无论现在是不是还在阿里),他们上至高层下至底层员工尽其所能的配合作者的工作。有一次为了表达谢意,在休息间隙,把一盒烟自然的放到受访的“铁军”成员手上时,当时该成员就像是触了电一样,特别紧张,特别排斥。宋金波感叹,这种本能的触电的反应,没有亲身经历的外人无法体会,也难以相信,但这是真的。书里也提到,马云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在创业初期,曾经有两个员工给客户回扣,尽管他们的业绩占整个团队的50%,但是马云自己下手,咔咔就把两个人“裁掉”了,“腐败”和“造假”在“中国供应商”团队是“零容忍”,这是一条高压线,一碰就死。好像也印证了那句话,“做人要纯粹,是需要有一些精神的”。“其实,若没有‘有情有义’,很多‘高压线’就未必能被完全接纳;高强度竞争伴随的,就不一定是对团队的忠诚;这时情义带来的归属感、安全感和信任感,就不是利益捆绑能够替代的。”宋金波补充说。他举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国供应商”其中一个团队的成员得了白血病,然后基本上是在一夜之间,捐款达到了一个天文数字。这个团队号召力之强,得到了现在阿里人,包括已经离开阿里的人的一致认可。这似乎离不开阿里的“政委制度”,一个类似于超级HR的工作,是对员工进行价值观考察的制度,各级“政委”的基本功能是来判定一个人有没有阿里味儿,是不是一个纯粹的人,需要掌握的四条守则:闻味道、摸温度、照镜子、揪头发。他们是陪伴着员工成长的“小棉袄”,是观察入微、懂人知心的良师益友,也许更多负责处理意识形态上的问题,但是在用人、组织文化上拥有一票否决权。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秘籍”就是这样一支强大的队伍,虽然到现在很少有(外)人对他们有所了解。但互联网江湖中的众多显赫人物:程维(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干嘉伟(前美团网COO)、吕广渝(前大众点评COO)、陈国环(前赶集网COO)、张强(去哪儿网COO)等都出自“阿里铁军”。对团队执行力的打造,是“铁军”抢手的原因之一,宋金波在书中指出,“多年直销团队的线下深耕,使这支团队的人对线下运营与互联网结合的工作场景极为熟悉。一旦让“阿里铁军”的人进入地推领域,很快就可以复制出一个有“铁军”气息的团队,干嘉伟在美团、吕广渝在大众点评、冯全林在易到用车等都复制过类似的团队。”虽然在2010-2013年互联网O2O大战中,每个公司的创始人几乎都是从“阿里铁军”出来的,但他们每个人对“铁军文化”移植的结果却是不同的。“成功的公司不一定完全是因为借用了该文化,但显然都留下了“铁军”突出的特色。即使有了这样的文化,没有整个团队的配合,也很难讲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它跟有些领域或企业的匹配性并不是那么完美。”宋金波明确表示,“铁军文化”并不是可以复制到任何企业的定律。图:滴滴出行创始人 程维他以成功移植该文化的“滴滴出行”为例,“程维,有个性,会独立思考,适应性非常强,不是一个会被框架框住的人。”宋金波告诉环球科技记者,这只是一个现象,有一些企业在移植初始也成功了,一时的盛况显示了“铁军文化”的力量,但在慢慢发展过程中又淡出大众的视线,所以很难讲其具有成功复制的必然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秘籍”。阿里和“铁军”:互联网思维与军事属性矛盾吗?毋庸置疑,从初创到现在,阿里一直是互联网公司的代言人,而互联网时代赋予它的平等、自由和包容的因子,与书里在描写“铁军文化”的血性、革命、政委、“黄埔军校”等带有明显的军事属性似乎显得有些难以相容,难道不矛盾吗?要回答这个,其实又回到最初的问题:阿里味儿是什么?借用程维的话,“销售是一种强执行、强目标导向驱动的文化,所以销售团队就和军队一样,必须严格贯彻执行,非常中心化。早期的滴滴也是这样的,要迅速拿结果,拿到司机,拿到乘客。”可见,“铁军文化”的浸淫,对于滴滴创业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采访中,提到有些企业的强势管理模式,宋金波表示,“企业在初创阶段,还想往上走的话,员工必须全力投入,环境决定了它就得那样成长,不得不为。”他多次提到,“在这方面,目前还没见到有比钉钉公司更强的团队,如果拿出“铁军”最猛、最累的一年来算,钉钉团队一年365天每天都在经历“阿里铁军”这一年的历练,他们非常拼!”“而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来讲,它的文化如果有自由、宽容和透明等因素的话,尤其是现代的科技企业,一定是有助于它成长的更好。”宋金波表示,非创业公司没有理由还出现强力管制的系统,对长期发展来说是很不好的,强执行力与互联网一定是可以平衡的。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曾说过,“阿里是天马行空的公司,也是脚踏实地的公司这是缺一不可的。”像创业之初多是理想先行,但支撑它活下去并长远的走下去的还需要“面包”,似乎也印证了一句话:“阿里铁军”就像是一个长子,奶大了支付宝、淘宝这些弟弟妹妹。当然,不仅是在物质上。图:阿里巴巴CEO在湖畔大学课堂“我们有非常大的愿景,包括我们也有很多奇思妙想,有很多的想法,甚至马云的很古灵精怪的想法,为什么能够发展到今天,能够走下去?最重要的是想法要变成现实,不然想得再多,也没有人信,必须变成现实,这是整个战略和执行上的关键。”张勇在湖畔大学的课堂上对企业家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铁军文化”打造的是自成体系,这方面与苹果文化类似,都是对外有点封闭性,对内高度开放的,在这个闭环内部,可以实现平等和自由。反映在具体事例,比如上文提到的“政委制度”中的review文化(照镜子),在业务分享上的真诚和彻底,反过来也成就了这支队伍的高效交流和超强执行力。据环球科技观察,现在湖畔大学的教学理念就明显带有这种“闭环”的痕迹。马云表示,“对于中国的创业者,阿里巴巴的经验教训首先要透明,此举意在培养出透明、有责任感且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中国企业,以担当未来30年的世界经济。”在课堂上,张勇就以阿里过去走过的弯路为例和学员们进行分享。马云指出,与面对媒体和公众不同,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内,这种企业家之间的交流显得真诚许多,大家去伪存真,讨论的都是真问题。而且,阿里企业文化中一直强调的永远“客户第一位”的销售理念,也契合了互联网的重要基因——用户思维。宋金波对记者坦言,“企业初创时的形势所需,要成事,为了完成一个目标来形成类似于军事性质的模式,但不能为了这样做而去框住自己的发展空间,不要原教旨的死守一个词。但核心的东西也需要传承:对客户的责任感,对团队的负责,这就不存在工作场景的变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坚守:聚是一团火号称中国电商“黄埔军校”的“阿里铁军”队伍,被马云评价为“有铁军在,整个阿里的精气神就在”。21世纪初,给互联网的机会相当多,“中国供应商”背靠的还是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迸发出强大活力的民营中小企业,这是当时中国最为强劲的风口;门户网站风光一时,却最终失去后劲。在相近领域与阿里巴巴竞争的对手,要么业务形态严格来说还是传统媒体和会展的基因,要么在经营管理上犯了致命错误。天时地利俱备,阿里巴巴以“中国供应商”突围成功,也绝非偶然,当时坐在风口的可不止一家,很多起点、人员条件都比阿里巴巴好,但成功的是阿里巴巴,因为人和必不可少。“铁军”早期的销售,都经历过残酷的淘汰竞争,且像其他企业一样,内部竞争同样残酷。宋金波指出,“铁军文化”这种管理方式就是在那个时代 那样的环境诞生的,就成功了,是必然的。像“打鸡血”式的团建,至少在当时,是有价值的。阿里前高管雷雁群在采访中表示,“一个团队,要有战斗力,总要形成这样的凝聚力,才能打仗。”时代、组织平台和人等因素在对于“铁军”的强大甚至阿里成功的重要性排名上,宋金波如此分析,“如果一定要排序的话,就要看不能拿掉哪个?时代是不可或缺的大背景,其次是组织、团队与个人互为成就的统一体,这个团队的特征是集体英雄主义。”阿里残酷的淘汰机制带来的是大浪淘沙后的精英,他们都是符合“铁军文化”气质的人——意志非常强、非常有进取心、耐受挫折、分析能力以及韧性和对成功的渴求。传承:散作满天星宋金波曾表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某个时代的产物,都有它的局限,都有它不为人知或者不被强调的‘另一面’。假如你要还原“阿里铁军”丰满真实的形象,就必须了解它的‘另一面’。”那么,在现在这样一个“大众创业”的时代,“铁军文化”还有那么强的正面价值吗?“阿里铁军”十五周年盛典上,谈到“铁军”转型,时任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B2B事业群总裁吴敏芝认为,这支队伍永远不会被淘汰。“因为我们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从客户价值角度出发,用我们的能力服务我们的客户。今天,我们代表的不是商业模式,我们代表的是精神、文化和人的能量。”她说,“阿里铁军”的团队精气神,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也是这家要做102年企业最重要的支撑基石,现在要做的是沉淀下来。图:时任阿里巴巴副总裁 吴敏芝在宋金波看来,滴滴出行是一个比较包容、开放的企业,工程师文化、投行文化兼收并蓄。但它的简单开放和阿里是很像的,因为“铁军”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开放。如大家所见,滴滴出行的“桔”色调与阿里巴巴的“橙”色调相近,而滴滴出行公司门口赫然写着“不唯上”三个字,因为程维在“铁军”的“简单、开放、激情、极致执行、拥抱变化”信念中加上了“独立思考”。书中提到程维谈及“阿里铁军”时的情真意切——我热爱阿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供应商团队,它就像我的母校一样,培养、塑造了我。包括我的价值观,对商业、团队的理解,我面对困难时的韧性,都是在“阿里铁军”锤炼出来的。如果不是因为在“铁军”里练过,直接到市场上这么残酷的竞争环境里,九死一生。根本不需要外界的掌声:“我们自己燃烧过就够了”宋金波提到,关于上述“转型和变革”的问题,对于这支强烈认同“铁军文化”的队伍来说,似乎是会带来些微不适。然而,几乎所有的被采访者,都显然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认真、诚恳地回答这个问题。无论从什么样的立场出发,他们的回答都没有让人感觉到,他们的话里有溢美、文过饰非、讳疾忌医,或是抱怨吐槽。这种描述让记者想起书里描述的“阿里铁军”早期在业务上的态度:他们在向客户介绍自己的平台时本着“真的可以对这个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如果出现因为业务性质、销售渠道不匹配等,带来企业“见效甚微”的后果的话,即使客户很积极的要求签单,他们也会很坚决的拒绝,并详细的解释原因。宋金波感叹道,从没有见过一个团队能有“阿里铁军”的自知之明和如此真诚;他们自成体系,这个团队曾经的辉煌甚至已经超过现在的很多创业公司,但江湖上似乎没有留下多少名声;凭着这套自成体系的闭环,他们有一种很强的企业价值观和理念的坚守作支撑。“外人即使难以相信,甚至不断质疑,但他们不在意外界怎么看;既然能坚持做15年,他们还在乎是不是要留名江湖吗?”宋金波坚定地说,他们不需要。图:作者在采访“铁军”成员“我们就是一个现象,我们一起爆发过,燃烧过,不代表我们就是当时最好的!”宋金波转述了 “阿里铁军”的心声,他们并不希望被过于称赞,只要实事求是的记录下来就好。习惯性的信念坚守,给过他们骄傲的成就和团队。“新时代的不断考验,人肯定会出现不适应性,而面临被淘汰,他们会本能的去找原来的精神力量。”宋金波指出,因为内部机制的及其开放、分享和支持,对外就会有很强的不适性;十几年,他们从没想过宣传一下自己,因为他们在精神上是自给自足的,似乎不需要外界的认可。一些出走的“铁军人”因适应不了或者看不起新环境的办公室政治、自私、恶意争夺等,很多选择再回来“阿里铁军”团队。“就像这本书,他们根本不关心销量和影响会有多大,但他们关注的是记录了自己团队的一段光荣历史,这是差异所在。”宋金波表示。铁军文化:职场新人和创业者难能可贵的“军训”宋金波表示,“所有的模式,所有成功的经验,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这个是最难拷贝,因为人的起心动念是非常难的!”程维也坦承,阿里体系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培养,因为它对人的研究达到了一种极致。“我们是最坚持的理想主义者,也是最务实的实践者,这个团队最宝贵的就是激发每个人的潜能,让每个人回到自己,找到自己生命价值所在。”吴敏芝说。职场新人是不是应该去经历“铁军文化”?“一个年轻人在这样的团队待上3、5年,对他未来的路会有很好的影响。”宋金波希望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可以遇到这样的环境去锻炼一下,就相当于的职场或社会的“军训”;“如果我的孩子现在正值这个年纪,我会把他送到这样的环境去历练”宋金波以自己为例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创业者同样需要塑造这样的文化环境!宋金波指出,在中国,任何一个创业公司能做到这样“冷酷”,对它的客户来讲,是可敬的伙伴,对它的对手来讲,是可怕的对手。为什么这里强调了一句“在中国”?他解释,因为公司管理面对的是人性,人性的弱点在全世界都差不多;但是相比其他一些比较现代、成熟的社会,在中国,一般人普遍更缺乏使命感,缺乏契约精神,缺乏分享能力,缺乏互相鼓励支持的习惯。宋金波告诉环球科技记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铁军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对于成功的渴望,对于回报社会、创造价值的执着,那些向上的、某种意义上的美好精神——在眼前这个“大众创业”的时代,仍然重要而稀缺。后记: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笔者会不断联想到一种酒——浙江绍兴女儿红,它的关键就是密封,干净少污染,而且发酵快,酒香浓。最后,斗胆将“阿里味儿”解为“酒香”:精选酿造,时间的积淀,回味自然无穷;酌其精华,生命之燃烈,饮者知其最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