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8gS2vNM4K tech.huanqiu.comarticle从“命题作文”到“生态雨林”:科技让文化成为自我生长的生命体/e3pmh164r/e3pmtmdvg【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林迪】丝巾上的故宫华彩、明信片里的古都情思、屏风间的雅致空间,一件件由青年学子创作的文创产品,不仅点亮了古建的夜色,更生动诠释了“让厚重的历史变得青春了”的深刻命题。11月10日,2024-2025“故宫以东”完美世界文创校园设计大赛颁奖典礼举行。这场已连续举办五届的大赛,从2020年至今,吸引了全球近800所院校的2万余名青年学子,贡献了1.1万余件作品,其中不乏近百所海外高校学子的身影。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文化、科技与青年力量的深度对话,“故宫以东”这一IP让文化成为可体验的日常。从“命题作文”到情感共鸣的深度挖掘作为主办方之一,完美世界集团高级副总裁、总编辑伊迪在采访中坦言,大赛最初的愿景是希望将“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在古建筑里面蕴含的文化”,通过一个新的平台,用新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和创新性的发展”。文化企业有责任“活化”这些千年文脉,而最具现代性的创意,往往蕴藏在年轻人之中。于是,“故宫以东”完美世界文创校园设计大赛便应运而生,成为一个将传统文化与年轻创意相结合的“桥梁、纽带和平台”。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马庆军表示,学子们通过赛事有了一个“命题、一个方向”,在完成作品的同时更深刻的了解了东城区的文化,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创意和视角,去表达对文化的理解。从第一届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到如今对中轴线、景泰蓝、兔儿爷等文化元素的精准运用,参赛作品的文化内涵日益深厚。正如本届“一礼东芳”赛场金奖获得者、天津美术学院张俏儿的作品《锦绣华藏》,她将故宫的华彩融入日常丝巾设计,实现了“古韵新生”的气象。这种从“命题作文”到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使得文化传承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成为了一场双向奔赴的创造。科技为翼:AIGC赋能,让创意无界如果说文化是大赛的根,那么科技便是其腾飞的翅膀。五年来,大赛始终紧跟前沿技术,尤其在人工智能(AI)领域走在了前列。伊迪强调:“技术创新是大赛的特色。”从第三届开始,大赛便在国内高校赛事中率先设立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艺术设计赛场,涵盖AI绘画、AI音乐和AI短片等领域。这一决策在当时并非没有争议。据伊迪回忆,组委会内部曾就“技术是否成熟”有过讨论。但最终,他们选择“积极拥抱,这是未来”。这一决策的远见,在今天已得到充分印证。正如伊迪所言:“人工智能已成为时代的底色。”大赛全面拥抱这一“底色”,从文生图到AI制作音乐、视频,乃至未来的AI生成场景,力求将AI技术用到极致。据介绍,AIGC的引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大大扩充了参赛者的范围”。许多对文化有热爱、有审美、有生活态度,但可能不具备专业美术基础的学生,也能借助AI工具加入创作。这体现了“AI工具的普惠性,它一定不是为特定人群服务的,它一定是为大众服务的”。本届大赛的AIGC短片赛道及数字艺术赛场,诞生了诸多兼具国际视野与创新技术的优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展示,更在今年首次“出海”,参与了北京-伦敦短片节和伦敦“大梦东方”数字艺术展。在伦敦,数字化呈现的马王堆影像等作品,让海外观众感受到“注入了现代性、注入了现代技术结合的中国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呈现方式”,引起了热烈反响。这正是科技赋能文化传播,实现“让中国故事讲得更好”的生动实践。从创意火花到职业通途的生态闭环值得关注的是,五年来,“故宫以东”完美世界文创校园设计大赛已形成了“文化内容传承、创意设计转化、商业孵化落地及学生团队培育”的生态全链路,为文创产业输送了高质量的创意灵感与实践成果。在商业转化方面,从2020年与周大生珠宝合作,将获奖作品孵化为金镶玉套系饰品;到2023年,金镶玉文创玉笔成为东城区“一礼东芳”文创品牌的核心单品;再到本届大赛,又有10件优秀作品被孵化为猫窝、笔记本、抱枕、雨伞、丝巾、金饰等商品,实现了“把孩子们心中所想变成一个作品,作品再变成商品,真正能够落地,产生效能”。据悉,大赛的追求不止于此,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对人才的培育与赋能。许多获奖学生凭借“商业级文创项目经验”,获得了完美世界、周大生等企业的入职优先机会。大赛为一等奖获得者提供校招PASS卡,已有600多名同学获得了实习证明。伊迪表示,“大赛希望未来有更多更好的学生作品能够真正转化为商品,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人才最好的历练。”马庆军对此深有感触:“关于学生就业,并不仅止步于赛事参与,而是真正通过这个赛事去激发学生创意,这种创意可以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拓宽道路。”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创意不仅“被看到”,更能“真的有用了,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他们的积极性和自我认同感将被极大地激发。站在大赛五周年的节点,马庆军提出了未来的思考方向:一是要链接更多资源,动员更多院校参与;二是要加入更多文化元素,特别是东城区225项非遗,让“老的东西焕发新的生产力”;三是要继续拥抱科技,积极应对未来的技术迭代。大赛的评审标准也深刻体现了这一发展方向。评委团在评判作品时,不仅看重“文化准确性与深度”,确保文化内涵不被曲解;也强调“科技应用的适配性”,要求技术服务于文化表达;更鼓励“创意融合的新颖性”和“市场与传播潜力”,希望作品能有效触达年轻受众。176311533408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吴涛环球网1763115334082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2f99ffb3a087237da5958e044276c976u1.png{"email":"wutao@huanqiu.com","name":"吴涛"}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林迪】丝巾上的故宫华彩、明信片里的古都情思、屏风间的雅致空间,一件件由青年学子创作的文创产品,不仅点亮了古建的夜色,更生动诠释了“让厚重的历史变得青春了”的深刻命题。11月10日,2024-2025“故宫以东”完美世界文创校园设计大赛颁奖典礼举行。这场已连续举办五届的大赛,从2020年至今,吸引了全球近800所院校的2万余名青年学子,贡献了1.1万余件作品,其中不乏近百所海外高校学子的身影。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文化、科技与青年力量的深度对话,“故宫以东”这一IP让文化成为可体验的日常。从“命题作文”到情感共鸣的深度挖掘作为主办方之一,完美世界集团高级副总裁、总编辑伊迪在采访中坦言,大赛最初的愿景是希望将“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在古建筑里面蕴含的文化”,通过一个新的平台,用新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和创新性的发展”。文化企业有责任“活化”这些千年文脉,而最具现代性的创意,往往蕴藏在年轻人之中。于是,“故宫以东”完美世界文创校园设计大赛便应运而生,成为一个将传统文化与年轻创意相结合的“桥梁、纽带和平台”。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马庆军表示,学子们通过赛事有了一个“命题、一个方向”,在完成作品的同时更深刻的了解了东城区的文化,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创意和视角,去表达对文化的理解。从第一届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到如今对中轴线、景泰蓝、兔儿爷等文化元素的精准运用,参赛作品的文化内涵日益深厚。正如本届“一礼东芳”赛场金奖获得者、天津美术学院张俏儿的作品《锦绣华藏》,她将故宫的华彩融入日常丝巾设计,实现了“古韵新生”的气象。这种从“命题作文”到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使得文化传承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成为了一场双向奔赴的创造。科技为翼:AIGC赋能,让创意无界如果说文化是大赛的根,那么科技便是其腾飞的翅膀。五年来,大赛始终紧跟前沿技术,尤其在人工智能(AI)领域走在了前列。伊迪强调:“技术创新是大赛的特色。”从第三届开始,大赛便在国内高校赛事中率先设立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艺术设计赛场,涵盖AI绘画、AI音乐和AI短片等领域。这一决策在当时并非没有争议。据伊迪回忆,组委会内部曾就“技术是否成熟”有过讨论。但最终,他们选择“积极拥抱,这是未来”。这一决策的远见,在今天已得到充分印证。正如伊迪所言:“人工智能已成为时代的底色。”大赛全面拥抱这一“底色”,从文生图到AI制作音乐、视频,乃至未来的AI生成场景,力求将AI技术用到极致。据介绍,AIGC的引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大大扩充了参赛者的范围”。许多对文化有热爱、有审美、有生活态度,但可能不具备专业美术基础的学生,也能借助AI工具加入创作。这体现了“AI工具的普惠性,它一定不是为特定人群服务的,它一定是为大众服务的”。本届大赛的AIGC短片赛道及数字艺术赛场,诞生了诸多兼具国际视野与创新技术的优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展示,更在今年首次“出海”,参与了北京-伦敦短片节和伦敦“大梦东方”数字艺术展。在伦敦,数字化呈现的马王堆影像等作品,让海外观众感受到“注入了现代性、注入了现代技术结合的中国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呈现方式”,引起了热烈反响。这正是科技赋能文化传播,实现“让中国故事讲得更好”的生动实践。从创意火花到职业通途的生态闭环值得关注的是,五年来,“故宫以东”完美世界文创校园设计大赛已形成了“文化内容传承、创意设计转化、商业孵化落地及学生团队培育”的生态全链路,为文创产业输送了高质量的创意灵感与实践成果。在商业转化方面,从2020年与周大生珠宝合作,将获奖作品孵化为金镶玉套系饰品;到2023年,金镶玉文创玉笔成为东城区“一礼东芳”文创品牌的核心单品;再到本届大赛,又有10件优秀作品被孵化为猫窝、笔记本、抱枕、雨伞、丝巾、金饰等商品,实现了“把孩子们心中所想变成一个作品,作品再变成商品,真正能够落地,产生效能”。据悉,大赛的追求不止于此,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对人才的培育与赋能。许多获奖学生凭借“商业级文创项目经验”,获得了完美世界、周大生等企业的入职优先机会。大赛为一等奖获得者提供校招PASS卡,已有600多名同学获得了实习证明。伊迪表示,“大赛希望未来有更多更好的学生作品能够真正转化为商品,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人才最好的历练。”马庆军对此深有感触:“关于学生就业,并不仅止步于赛事参与,而是真正通过这个赛事去激发学生创意,这种创意可以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拓宽道路。”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创意不仅“被看到”,更能“真的有用了,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他们的积极性和自我认同感将被极大地激发。站在大赛五周年的节点,马庆军提出了未来的思考方向:一是要链接更多资源,动员更多院校参与;二是要加入更多文化元素,特别是东城区225项非遗,让“老的东西焕发新的生产力”;三是要继续拥抱科技,积极应对未来的技术迭代。大赛的评审标准也深刻体现了这一发展方向。评委团在评判作品时,不仅看重“文化准确性与深度”,确保文化内涵不被曲解;也强调“科技应用的适配性”,要求技术服务于文化表达;更鼓励“创意融合的新颖性”和“市场与传播潜力”,希望作品能有效触达年轻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