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7XEhzz9aG tech.huanqiu.comarticle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推动海洋食品产业价值跃升/e3pmh164r/e3pmh16qj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近年来,一种来自南极海域的无脊椎浮游动物——南极磷虾,正越来越多地“游”上人们的餐桌。它数量庞大,蛋白质含量高,具备生物医药等方向的巨大潜力。然而,当前我国南极磷虾加工仍面临诸多痛点。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教授、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朱蓓薇带领团队,围绕南极磷虾开展了系列研究。近日,朱蓓薇团队在南极磷虾全组分高值化利用方面取得多项技术突破。我国在磷虾功能产品的研发与市场转化方面,还存在哪些差距?如何推动海洋食品产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多年深耕海洋食品营养与高值化开发利用领域的朱蓓薇。提升国产磷虾产品国际竞争力记者:您和团队在南极磷虾加工领域攻克了哪些难题?朱蓓薇:行业里一直有个说法,南极磷虾加工有三大难题——运输成本高且品质易劣化、精深加工技术缺乏、产品种类少且附加值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团队的思路是打通整个生产链条,核心是围绕“陆海联动、精准控制、高值转化”,实现系统性突破。我想重点说一说“船上加工”。过去,磷虾捕捞后是运到陆地上再加工,不仅运输成本高,其品质也会受到影响。为此,我们团队依托“以空间换时间”策略,将精深加工环节前移至捕捞船,确保磷虾在捕获后数分钟内进入生产线,在高效处理的同时严格把控品质,有效避免了长途运输导致的鲜度下降与成分劣变,最终实现从“保鲜保活”到“高值化转化”的全链条技术升级,并同步达成节能减排目标。这一环节,我们采用了低温热处理与阶段式精准控温干燥工艺,能够做到在提升脱水效率的同时保留蛋白活性。对于另外两个问题,我们也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为解决精深加工技术缺乏问题,我们通过陆海联动高效提取与靶向精制技术,提高了油脂回收率;构建全程抗氧化体系,有效控制了氧化问题;开发船上脱壳采肉技术,降低了去壳虾粉的氟含量,显著提升了产品安全性。至于产品种类少、附加值低这一问题,我们从功能基料创新与产品矩阵构建入手,开发出磷虾油、虾油微囊粉及虾肉糜类风味制品等多类高附加值产品,成功实现了从原料到高值食品的升级。记者:当前,我国磷虾产业的发展状况怎样?要实现进一步发展还面临哪些阻碍?如何克服?朱蓓薇:南极磷虾产业从2009年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历十余年,可以说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我国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二南极磷虾捕捞大国,也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南极磷虾产业体系。但要进一步发展,我认为还要围绕“绿色化、精准化、高值化”三大方向继续开展技术攻关。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包括磷虾油品质提升与氧化控制技术、磷虾油的功能开发与作用机制、磷虾磷脂绿色制备与稳态化递送技术、磷虾肉食用品质精准调控技术和磷虾功能活性肽智能化可控制备与活性维持技术。突破这些技术可以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磷虾加工从粗放加工向精细制造的转型。产业也将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阶段。记者:您刚才提到,我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南极磷虾捕捞大国。怎样才能提升国产磷虾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朱蓓薇:我认为应构建“技术—标准—品牌”三位一体的战略驱动体系。技术上,要把基础研究做好,包括磷虾功能组分构效关系与体内代谢机制等,突破高效提取、活性保持与稳态化递送等关键技术瓶颈,加快推动全链条装备智能化升级。标准上,要盯紧全链条,建立健全覆盖原料、加工工艺、终端产品的标准体系,强化关键质量指标管控,推动检测方法国际互认,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掌握标准话语权。品牌上,要靠“超标准品质”说话,借助国际认证与全链可追溯体系建立消费信任,再通过精准市场教育与科学传播,塑造“安全、高效、可持续”的专业品牌形象。打出这套“组合拳”的目的,是通过技术攻坚筑牢产品竞争力、通过标准建设提升行业话语权、通过品牌打造增强市场认可度,系统推动我国磷虾产业实现全球价值链跃升。打造地域特色海洋食品产业带记者:您认为在推动海洋食品产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过程中,需要突破哪些核心技术瓶颈?朱蓓薇:将海洋食品产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这一核心驱动力,系统突破四大技术瓶颈。一是新资源挖掘与全值化利用。要大力发展深远海与极地海洋食品新资源开发技术,构建集智慧贮运、智能加工、品质控制与高值化转化于一体的陆海联动加工技术体系。二是低碳智能加工与品质保真。应推动产业升级,研发食品物理加工和生物加工新技术,融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构建数字孪生生产线,实现精准、高效的智能制造。三是功能精准挖掘与个性化设计。需深入解析海洋功能因子的作用机制,结合精准营养学,为特定人群开发具有实证健康效益的特膳食品与功能产品,实现产品价值的跃升。四是全链条风险防控与可信溯源。要建立针对新型污染物的主动安全预警体系,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从“渔船到餐桌”的全程透明溯源,构建海洋食品安全全链条主动防控体系。突破这些技术瓶颈,有助于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增强我国海洋食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话语权,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记者: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洋食品产业带?朱蓓薇:海洋食品加工业是推动沿海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我国海洋食品资源开发利用仍不充分,加工方式相对粗放,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亟需通过科技赋能,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洋食品产业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首先是推动技术升级,实现海洋食品精准加工与营养保持。要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海洋食品资源,重点推广适度加工与绿色制造技术,将原料转化为营养食品、功能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对传统海洋特色食品进行工艺解析与工程化转化,实现传统海洋食品的标准化与工业化生产。其次,构建标准化与智能化海洋食品生产体系,赋能产业集约发展。应整合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环节,制定从原料到产品的全链条标准;推动智能化分选、节能干燥、自动化包装等装备应用,建设区域性海洋食品集约化加工示范中心,从而降低损耗、提升品质、扩大规模。再次,强化品牌科技内涵,延伸产业链条。要依托产地独特海洋资源与加工工艺,加强海洋食品营养成分、活性物质等科学背书,打造“一地一品”科技型区域品牌。同时,推动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实现全链条增值与绿色发展。通过上述科技赋能路径,可系统提升沿海地区海洋食品加工水平,将海洋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为沿海地区乡村振兴和海洋经济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培养复合型食品科技人才记者:对于有志于在战略资源领域开展研究的年轻科技工作者,您有何建议?朱蓓薇:回顾团队研究历程,我深刻体会到,青年科研工作者想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应当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指引,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路径,在解决产业“卡脖子”问题中实现科研价值的升华。科研选题要坚持“顶天立地”,既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也要扎根产业实际痛点。技术攻关要“使命引领”。这意味着选择技术路线时,要自觉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价值实现要“贯穿全链”。科研的真正价值在于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进步的现实生产力。因此,年轻科研人员应当胸怀“国之大者”,锤炼过硬技术本领,勇担成果转化之责,在投身国家发展需要的实践中,成就兼具科研高度与时代厚度的学术人生。记者:您在大连工业大学长期参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您认为应如何完善青年科研人员支持体系?朱蓓薇:我认为构建更加科学、多元的支持体系与评价机制至关重要。关键在于推动科研范式从论文导向向产业需求导向转变。设立产业需求导向的专项课题。我建议主管部门协同龙头企业,设立“揭榜挂帅”类课题。课题指南应直接来源于产业实际需求,鼓励青年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申报,并建立以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和产业价值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引导科研人员对接产业。优化科研评价体系。高校与科研院所应在评价体系中大幅提升技术成果转化、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等的权重,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认可专利转化、工艺标准制定、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难题等多元贡献。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建立“科技小院”、校企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对接平台,常态化组织产业技术需求对接活动,帮助青年科研人员精准把握行业需求,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双向赋能。记者: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正不断深入。您认为此背景下,高校应如何培养食品科技人才?朱蓓薇:食品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具备复合型食品科技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应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在保留食品科学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开设“食品+”交叉课程模块,将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纳入专业课程体系;推行“微专业”制度,允许学生跨学院选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相关课程,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还要组建跨学科师资团队。由食品科学、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等多学科教师共同组成课程组与导师组,开展联合授课与协同指导。同时,我认为应强化实践教学融合。可以与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食品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与智能生产线优化、质量追溯系统开发等真实企业项目。如此,通过课程重构、师资交叉与产教融合,才能更高效、更系统地培养出既精通食品专业,又熟练掌握数字技能的下一代食品科技领军人才。院士谈科普:我始终认为,科学家的舞台不应仅限于实验室,更该拓展到广阔社会。食品科技与民生直接相关。科研工作者应主动承担与公众沟通的责任。我们要正视公众的合理关切,通过坦诚的风险沟通和持续的科普教育,弥合科学事实与公众认知之间的信息鸿沟。科普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多方协同、信息透明的信任体系,让科技在保障安全、促进健康的前提下,真正服务于社会福祉,避免因误解或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科技恐慌”。科普是连接实验室与餐桌的桥梁,能帮助消费者识别食品优劣、读懂营养标签、破除安全谣言。这不仅能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更能倒逼产业升级,形成“科研—科普—产业—消费”的良性循环。科普更是播种未来的事业。当我在科普讲座上看到孩子们因了解海洋生物的神奇而睁大双眼时,就仿佛看到了未来科学事业的希望。激发年轻一代的科学热情,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这份工作的重要性,不亚于任何一项科研突破。——朱蓓薇1762995747054责编:王俊锋科技日报1762995747054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e5b7ba7d617395ac112313ab43a6588eu5.jpg{"email":"wangjunfeng@huanqiu.com","name":"王俊锋"}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近年来,一种来自南极海域的无脊椎浮游动物——南极磷虾,正越来越多地“游”上人们的餐桌。它数量庞大,蛋白质含量高,具备生物医药等方向的巨大潜力。然而,当前我国南极磷虾加工仍面临诸多痛点。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教授、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朱蓓薇带领团队,围绕南极磷虾开展了系列研究。近日,朱蓓薇团队在南极磷虾全组分高值化利用方面取得多项技术突破。我国在磷虾功能产品的研发与市场转化方面,还存在哪些差距?如何推动海洋食品产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多年深耕海洋食品营养与高值化开发利用领域的朱蓓薇。提升国产磷虾产品国际竞争力记者:您和团队在南极磷虾加工领域攻克了哪些难题?朱蓓薇:行业里一直有个说法,南极磷虾加工有三大难题——运输成本高且品质易劣化、精深加工技术缺乏、产品种类少且附加值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团队的思路是打通整个生产链条,核心是围绕“陆海联动、精准控制、高值转化”,实现系统性突破。我想重点说一说“船上加工”。过去,磷虾捕捞后是运到陆地上再加工,不仅运输成本高,其品质也会受到影响。为此,我们团队依托“以空间换时间”策略,将精深加工环节前移至捕捞船,确保磷虾在捕获后数分钟内进入生产线,在高效处理的同时严格把控品质,有效避免了长途运输导致的鲜度下降与成分劣变,最终实现从“保鲜保活”到“高值化转化”的全链条技术升级,并同步达成节能减排目标。这一环节,我们采用了低温热处理与阶段式精准控温干燥工艺,能够做到在提升脱水效率的同时保留蛋白活性。对于另外两个问题,我们也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为解决精深加工技术缺乏问题,我们通过陆海联动高效提取与靶向精制技术,提高了油脂回收率;构建全程抗氧化体系,有效控制了氧化问题;开发船上脱壳采肉技术,降低了去壳虾粉的氟含量,显著提升了产品安全性。至于产品种类少、附加值低这一问题,我们从功能基料创新与产品矩阵构建入手,开发出磷虾油、虾油微囊粉及虾肉糜类风味制品等多类高附加值产品,成功实现了从原料到高值食品的升级。记者:当前,我国磷虾产业的发展状况怎样?要实现进一步发展还面临哪些阻碍?如何克服?朱蓓薇:南极磷虾产业从2009年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历十余年,可以说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我国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二南极磷虾捕捞大国,也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南极磷虾产业体系。但要进一步发展,我认为还要围绕“绿色化、精准化、高值化”三大方向继续开展技术攻关。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包括磷虾油品质提升与氧化控制技术、磷虾油的功能开发与作用机制、磷虾磷脂绿色制备与稳态化递送技术、磷虾肉食用品质精准调控技术和磷虾功能活性肽智能化可控制备与活性维持技术。突破这些技术可以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磷虾加工从粗放加工向精细制造的转型。产业也将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阶段。记者:您刚才提到,我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南极磷虾捕捞大国。怎样才能提升国产磷虾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朱蓓薇:我认为应构建“技术—标准—品牌”三位一体的战略驱动体系。技术上,要把基础研究做好,包括磷虾功能组分构效关系与体内代谢机制等,突破高效提取、活性保持与稳态化递送等关键技术瓶颈,加快推动全链条装备智能化升级。标准上,要盯紧全链条,建立健全覆盖原料、加工工艺、终端产品的标准体系,强化关键质量指标管控,推动检测方法国际互认,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掌握标准话语权。品牌上,要靠“超标准品质”说话,借助国际认证与全链可追溯体系建立消费信任,再通过精准市场教育与科学传播,塑造“安全、高效、可持续”的专业品牌形象。打出这套“组合拳”的目的,是通过技术攻坚筑牢产品竞争力、通过标准建设提升行业话语权、通过品牌打造增强市场认可度,系统推动我国磷虾产业实现全球价值链跃升。打造地域特色海洋食品产业带记者:您认为在推动海洋食品产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过程中,需要突破哪些核心技术瓶颈?朱蓓薇:将海洋食品产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这一核心驱动力,系统突破四大技术瓶颈。一是新资源挖掘与全值化利用。要大力发展深远海与极地海洋食品新资源开发技术,构建集智慧贮运、智能加工、品质控制与高值化转化于一体的陆海联动加工技术体系。二是低碳智能加工与品质保真。应推动产业升级,研发食品物理加工和生物加工新技术,融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构建数字孪生生产线,实现精准、高效的智能制造。三是功能精准挖掘与个性化设计。需深入解析海洋功能因子的作用机制,结合精准营养学,为特定人群开发具有实证健康效益的特膳食品与功能产品,实现产品价值的跃升。四是全链条风险防控与可信溯源。要建立针对新型污染物的主动安全预警体系,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从“渔船到餐桌”的全程透明溯源,构建海洋食品安全全链条主动防控体系。突破这些技术瓶颈,有助于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增强我国海洋食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话语权,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记者: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洋食品产业带?朱蓓薇:海洋食品加工业是推动沿海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我国海洋食品资源开发利用仍不充分,加工方式相对粗放,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亟需通过科技赋能,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洋食品产业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首先是推动技术升级,实现海洋食品精准加工与营养保持。要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海洋食品资源,重点推广适度加工与绿色制造技术,将原料转化为营养食品、功能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对传统海洋特色食品进行工艺解析与工程化转化,实现传统海洋食品的标准化与工业化生产。其次,构建标准化与智能化海洋食品生产体系,赋能产业集约发展。应整合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环节,制定从原料到产品的全链条标准;推动智能化分选、节能干燥、自动化包装等装备应用,建设区域性海洋食品集约化加工示范中心,从而降低损耗、提升品质、扩大规模。再次,强化品牌科技内涵,延伸产业链条。要依托产地独特海洋资源与加工工艺,加强海洋食品营养成分、活性物质等科学背书,打造“一地一品”科技型区域品牌。同时,推动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实现全链条增值与绿色发展。通过上述科技赋能路径,可系统提升沿海地区海洋食品加工水平,将海洋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为沿海地区乡村振兴和海洋经济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培养复合型食品科技人才记者:对于有志于在战略资源领域开展研究的年轻科技工作者,您有何建议?朱蓓薇:回顾团队研究历程,我深刻体会到,青年科研工作者想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应当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指引,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路径,在解决产业“卡脖子”问题中实现科研价值的升华。科研选题要坚持“顶天立地”,既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也要扎根产业实际痛点。技术攻关要“使命引领”。这意味着选择技术路线时,要自觉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价值实现要“贯穿全链”。科研的真正价值在于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进步的现实生产力。因此,年轻科研人员应当胸怀“国之大者”,锤炼过硬技术本领,勇担成果转化之责,在投身国家发展需要的实践中,成就兼具科研高度与时代厚度的学术人生。记者:您在大连工业大学长期参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您认为应如何完善青年科研人员支持体系?朱蓓薇:我认为构建更加科学、多元的支持体系与评价机制至关重要。关键在于推动科研范式从论文导向向产业需求导向转变。设立产业需求导向的专项课题。我建议主管部门协同龙头企业,设立“揭榜挂帅”类课题。课题指南应直接来源于产业实际需求,鼓励青年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申报,并建立以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和产业价值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引导科研人员对接产业。优化科研评价体系。高校与科研院所应在评价体系中大幅提升技术成果转化、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等的权重,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认可专利转化、工艺标准制定、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难题等多元贡献。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建立“科技小院”、校企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对接平台,常态化组织产业技术需求对接活动,帮助青年科研人员精准把握行业需求,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双向赋能。记者: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正不断深入。您认为此背景下,高校应如何培养食品科技人才?朱蓓薇:食品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具备复合型食品科技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应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在保留食品科学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开设“食品+”交叉课程模块,将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纳入专业课程体系;推行“微专业”制度,允许学生跨学院选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相关课程,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还要组建跨学科师资团队。由食品科学、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等多学科教师共同组成课程组与导师组,开展联合授课与协同指导。同时,我认为应强化实践教学融合。可以与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食品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与智能生产线优化、质量追溯系统开发等真实企业项目。如此,通过课程重构、师资交叉与产教融合,才能更高效、更系统地培养出既精通食品专业,又熟练掌握数字技能的下一代食品科技领军人才。院士谈科普:我始终认为,科学家的舞台不应仅限于实验室,更该拓展到广阔社会。食品科技与民生直接相关。科研工作者应主动承担与公众沟通的责任。我们要正视公众的合理关切,通过坦诚的风险沟通和持续的科普教育,弥合科学事实与公众认知之间的信息鸿沟。科普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多方协同、信息透明的信任体系,让科技在保障安全、促进健康的前提下,真正服务于社会福祉,避免因误解或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科技恐慌”。科普是连接实验室与餐桌的桥梁,能帮助消费者识别食品优劣、读懂营养标签、破除安全谣言。这不仅能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更能倒逼产业升级,形成“科研—科普—产业—消费”的良性循环。科普更是播种未来的事业。当我在科普讲座上看到孩子们因了解海洋生物的神奇而睁大双眼时,就仿佛看到了未来科学事业的希望。激发年轻一代的科学热情,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这份工作的重要性,不亚于任何一项科研突破。——朱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