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sb3MMPfP4 tech.huanqiu.comarticle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走企业,看高质量发展)/e3pmh164r/e3pmh16qj内蒙古呼和浩特,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传来消息——“奶牛种用胚胎基因组遗传评估芯片”和“‘高产、抗病、长生产期’功能强化基因组预测芯片”研制成功。这项突破填补了我国奶牛基因芯片检测遗传评估技术的空白,同时缩短选育周期,提高遗传进展效率,推动我国奶业迈出“种源自主”关键一步。我国奶牛年均单产从2000年的2.6吨提升至2024年的9.9吨,规模牧场普遍超11吨,居世界前列。以伊利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乳企,锚定品质提升这一目标,不断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创新 加强科研“以前,要等下一代奶牛产奶后才能验证基因优劣,周期长、效率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奶牛繁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喜和介绍。如今通过提取犊牛基因,就能完成生产性能、体型外貌等多维度检测,大幅缩短奶牛遗传改良世代间隔。这一技术突破,是我国乳业持续聚焦科技创新的缩影。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开展科研项目222项,申请专利146项,持续攻克奶业种源、智慧养殖、品质检测等领域难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 走进呼和浩特伊利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智能化养殖场景映入眼帘:奶牛佩戴的智能项圈实时捕捉数据,如有异常情况会快速预警;物联网传感器精准调控牛舍温湿度,为奶牛打造“宜居环境”;面部识别技术联动喷淋系统,按需为奶牛增湿降温……一系列新科技的应用,让养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智能化改造后,牧场效益实现质的提升。”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畜牧主任工程师刘琪算了一笔增收账:每头奶牛产奶量提高10%以上,人工成本降低带动牧场效益提升12%。今年上半年,伊利合作牧场奶牛日单产同比提升1.66公斤,综合管理成本降低0.31元/公斤,同步落地的原奶智能物流平台,不仅全程保障新鲜度,每年还能降低成本超1000万元。品质提升既要“产得好”,也要“管得严”。在伊利挤奶车间,新鲜原奶经密闭管道冷却后直送奶罐车,全程无外界接触。在入厂环节,每批次原奶都要经过100余项严格检测,确保产品各项指标达标。伊利集团原奶质量技术负责人韩吉雨介绍,伊利原奶蛋白质、脂肪等指标均实现快速提升,“这是科技创新赋予我们的底气。”实时监测 智能质检在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这座现代化“食品科技城”拔地而起。走进园区,银光闪烁的管道纵横交织,智能化设备平稳运转,奶粉、牛奶等产品在生产线上有序流转。工厂中控室内,巨型屏幕上的数字不断闪动,原料库存、设备温度、能源消耗等信息一目了然。“这是我们的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了全流程自动数据采集与实时分析。”工厂负责人李杰说,以配方奶粉为例,1分钟内即可完成20多项关键指标检测,确保每一批次产品参数稳定达标。“为杜绝污染,生产车间的空气要经过3层过滤,洁净度达到10万级制药级标准。”李杰介绍,车间对压差、噪声、温湿度等均有严格管控,奶粉配料、均质、浓缩杀菌、喷雾干燥成粉等工序全部在密闭管道中进行,确保清洁和安全。从百吨级精准配比到制药级洁净标准,从双重检测体系到“一物一码”追溯,从智能制造到人工智能质检,伊利将科技融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新技术的应用,始终以提升产品品质为目的。”工厂质量负责人徐法东说,无论是智能化设备升级,还是检测标准优化,最终目的都是更好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乳制品的需求。今年上半年,伊利发展呈现“量”与“质”双跨越,实现营业总收入619.33亿元,同比增长3.37%;扣非归母净利润70.16亿元,同比增长31.78%,业绩再创历史新高。加强合作 协同发展走进内蒙古托克托县恒富牧场,牧场主罗利恒正通过智能终端,查看牛群采食数据。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存栏量1.2万多头的现代化牧场,成立之初仅有500头牛。从小牧场到规模化基地的转变,正是伊利集团通过与上游牧场深度合作,带动合作伙伴协同发展的鲜活写照。2017年,恒富牧场与伊利达成合作,开启了“技术+资金+管理”全方位赋能的历程。合作初期,伊利派出技术团队和服务团队驻场,针对犊牛存活率低、饲养标准不规范等问题制订解决方案,推动牧场单产显著提升。同时,伊利为牧场提供超2亿元的贷款融资,支持其升级养殖设施、引进优质牛群。“伊利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和资金,更改变了我们的养殖观念。”罗利恒感慨,以前只想着“多产奶”,如今更注重“产好奶”,这种从“重产量”到“提品质”的转变,让牧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如今,恒富牧场日单产较投产之初提升超10公斤,奶牛存栏量增长24倍,牧场数量增至3个,成为当地奶业振兴的标杆。这样的故事,在伊利产业链上不断上演。截至7月31日,伊利累计为14716户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扶持,累计融资金额达1852.15亿元;组建1000余人的服务团队,每年为合作牧场开展免费现场技术服务帮扶10余万次,带动合作牧场增收达160亿元,惠及560万养殖户和农牧民。在伊利带动下,越来越多牧场正在实现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智能化的跨越。“龙头企业的责任,不仅是自身发展,更要带动产业链共同升级。”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说,目前伊利所有合作牧场已全面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养殖,“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单个牧场的竞争力,更激活了整个乳业产业链的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力量。”1761440466441责编:王楠人民日报176144046644111[]{"email":"wangnan@huanqiu.com","name":"王楠"}
内蒙古呼和浩特,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传来消息——“奶牛种用胚胎基因组遗传评估芯片”和“‘高产、抗病、长生产期’功能强化基因组预测芯片”研制成功。这项突破填补了我国奶牛基因芯片检测遗传评估技术的空白,同时缩短选育周期,提高遗传进展效率,推动我国奶业迈出“种源自主”关键一步。我国奶牛年均单产从2000年的2.6吨提升至2024年的9.9吨,规模牧场普遍超11吨,居世界前列。以伊利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乳企,锚定品质提升这一目标,不断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创新 加强科研“以前,要等下一代奶牛产奶后才能验证基因优劣,周期长、效率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奶牛繁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喜和介绍。如今通过提取犊牛基因,就能完成生产性能、体型外貌等多维度检测,大幅缩短奶牛遗传改良世代间隔。这一技术突破,是我国乳业持续聚焦科技创新的缩影。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开展科研项目222项,申请专利146项,持续攻克奶业种源、智慧养殖、品质检测等领域难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 走进呼和浩特伊利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智能化养殖场景映入眼帘:奶牛佩戴的智能项圈实时捕捉数据,如有异常情况会快速预警;物联网传感器精准调控牛舍温湿度,为奶牛打造“宜居环境”;面部识别技术联动喷淋系统,按需为奶牛增湿降温……一系列新科技的应用,让养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智能化改造后,牧场效益实现质的提升。”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畜牧主任工程师刘琪算了一笔增收账:每头奶牛产奶量提高10%以上,人工成本降低带动牧场效益提升12%。今年上半年,伊利合作牧场奶牛日单产同比提升1.66公斤,综合管理成本降低0.31元/公斤,同步落地的原奶智能物流平台,不仅全程保障新鲜度,每年还能降低成本超1000万元。品质提升既要“产得好”,也要“管得严”。在伊利挤奶车间,新鲜原奶经密闭管道冷却后直送奶罐车,全程无外界接触。在入厂环节,每批次原奶都要经过100余项严格检测,确保产品各项指标达标。伊利集团原奶质量技术负责人韩吉雨介绍,伊利原奶蛋白质、脂肪等指标均实现快速提升,“这是科技创新赋予我们的底气。”实时监测 智能质检在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这座现代化“食品科技城”拔地而起。走进园区,银光闪烁的管道纵横交织,智能化设备平稳运转,奶粉、牛奶等产品在生产线上有序流转。工厂中控室内,巨型屏幕上的数字不断闪动,原料库存、设备温度、能源消耗等信息一目了然。“这是我们的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了全流程自动数据采集与实时分析。”工厂负责人李杰说,以配方奶粉为例,1分钟内即可完成20多项关键指标检测,确保每一批次产品参数稳定达标。“为杜绝污染,生产车间的空气要经过3层过滤,洁净度达到10万级制药级标准。”李杰介绍,车间对压差、噪声、温湿度等均有严格管控,奶粉配料、均质、浓缩杀菌、喷雾干燥成粉等工序全部在密闭管道中进行,确保清洁和安全。从百吨级精准配比到制药级洁净标准,从双重检测体系到“一物一码”追溯,从智能制造到人工智能质检,伊利将科技融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新技术的应用,始终以提升产品品质为目的。”工厂质量负责人徐法东说,无论是智能化设备升级,还是检测标准优化,最终目的都是更好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乳制品的需求。今年上半年,伊利发展呈现“量”与“质”双跨越,实现营业总收入619.33亿元,同比增长3.37%;扣非归母净利润70.16亿元,同比增长31.78%,业绩再创历史新高。加强合作 协同发展走进内蒙古托克托县恒富牧场,牧场主罗利恒正通过智能终端,查看牛群采食数据。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存栏量1.2万多头的现代化牧场,成立之初仅有500头牛。从小牧场到规模化基地的转变,正是伊利集团通过与上游牧场深度合作,带动合作伙伴协同发展的鲜活写照。2017年,恒富牧场与伊利达成合作,开启了“技术+资金+管理”全方位赋能的历程。合作初期,伊利派出技术团队和服务团队驻场,针对犊牛存活率低、饲养标准不规范等问题制订解决方案,推动牧场单产显著提升。同时,伊利为牧场提供超2亿元的贷款融资,支持其升级养殖设施、引进优质牛群。“伊利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和资金,更改变了我们的养殖观念。”罗利恒感慨,以前只想着“多产奶”,如今更注重“产好奶”,这种从“重产量”到“提品质”的转变,让牧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如今,恒富牧场日单产较投产之初提升超10公斤,奶牛存栏量增长24倍,牧场数量增至3个,成为当地奶业振兴的标杆。这样的故事,在伊利产业链上不断上演。截至7月31日,伊利累计为14716户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扶持,累计融资金额达1852.15亿元;组建1000余人的服务团队,每年为合作牧场开展免费现场技术服务帮扶10余万次,带动合作牧场增收达160亿元,惠及560万养殖户和农牧民。在伊利带动下,越来越多牧场正在实现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智能化的跨越。“龙头企业的责任,不仅是自身发展,更要带动产业链共同升级。”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说,目前伊利所有合作牧场已全面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养殖,“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单个牧场的竞争力,更激活了整个乳业产业链的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