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rpCEhseEG tech.huanqiu.comarticle科学家攻克纳米级 OLED 难题,推出 300nm² 全球最小发光像素/e3pmh164r/e3pmtmdvg德国维尔茨堡尤利乌斯-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的物理学家团队近日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成功研制出迄今全球最小的发光像素。这一成果为未来智能眼镜、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领域的超微型显示技术发展开辟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已于当地时间10月22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上。据了解,该研究团队由延斯・普夫劳姆(Jens Pflaum)和贝特・赫希特(Bert Hecht)教授联合领衔。团队创新运用“光学天线”技术,在仅300纳米×300纳米(约300nm²)的微小面积上,成功制造出可独立寻址的亚波长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像素。实验数据显示,这款纳米级像素的外量子效率(EQE)达到1%,峰值亮度高达3000坎德拉每平方米(cd/m²),同时具备超越视频速率的快速响应能力,性能可与传统像素媲美。“我们通过特殊的金属接触结构,实现了电流向OLED的有效注入,同时完成光的放大与发射,最终在极小面积内达成与传统像素相当的亮度水平。”赫希特教授解释道。从尺寸来看,1纳米相当于100万分之一毫米,这意味着若将该纳米像素应用于显示设备,1920×1080分辨率的显示画面理论上可压缩至仅1平方毫米的面积内。这一特性为显示组件的微型化提供了可能,未来有望将其嵌入智能眼镜镜腿等微小空间,通过图像投射至镜片,助力研发更轻量化的AR、VR设备。 OLED技术本身具备显著优势,其结构由多层超薄有机材料夹在两层电极之间构成。当电流通过时,电子与空穴结合并激发有机分子释放光子,由于每个像素可独立发光,无需额外背光源,不仅能呈现更深邃的黑色与更鲜艳的色彩,还拥有更高能效,这对依赖电池供电的便携式显示设备而言至关重要。不过,将OLED像素进一步缩小至纳米级别,曾长期面临物理难题。普夫劳姆教授指出,传统OLED结构直接缩小后,会出现类似“避雷针缩小”的问题——电流会集中在天线角落,导致电场分布不均。此次研究中使用的金质天线为长方体结构,边长约300×300×50纳米,而不均匀的电场会促使金原子迁移并渗入发光层,形成名为“细丝”(filaments)的微结构,最终引发短路,导致像素损坏。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研究团队进行了结构创新,在新设计中引入一层专门研发的绝缘层,仅在天线中央保留直径200纳米的圆形开口。这一设计能有效阻断边缘和角落的电流注入,确保电流均匀分布,从而实现纳米发光二极管的稳定、持久运行。“在这一优化结构下,我们研制的首批纳米像素在常温环境中已能稳定工作长达两周。”赫希特教授介绍说。当前,这款纳米像素的光电转换效率约为1%,团队已明确下一步研究方向:继续提升像素效率,并拓展至红、绿、蓝(RGB)全色域。赫希特教授表示,一旦这些改进目标达成,“‘维尔茨堡制造’的新一代超微型显示技术将很快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从应用前景来看,这项技术有望推动显示设备向“极致微型化”“隐形嵌入”方向发展。未来,超微型显示器和投影仪可能被几乎无痕迹地融入各类可穿戴设备,除智能眼镜镜架外,甚至有望应用于隐形眼镜等更精密的载体,为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176136010352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秦耳环球网1761360103524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a8f45c5ca2b0e504286ff40f19228da5u1.png{"email":"qiner@huanqiu.com","name":"秦耳"}
德国维尔茨堡尤利乌斯-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的物理学家团队近日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成功研制出迄今全球最小的发光像素。这一成果为未来智能眼镜、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领域的超微型显示技术发展开辟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已于当地时间10月22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上。据了解,该研究团队由延斯・普夫劳姆(Jens Pflaum)和贝特・赫希特(Bert Hecht)教授联合领衔。团队创新运用“光学天线”技术,在仅300纳米×300纳米(约300nm²)的微小面积上,成功制造出可独立寻址的亚波长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像素。实验数据显示,这款纳米级像素的外量子效率(EQE)达到1%,峰值亮度高达3000坎德拉每平方米(cd/m²),同时具备超越视频速率的快速响应能力,性能可与传统像素媲美。“我们通过特殊的金属接触结构,实现了电流向OLED的有效注入,同时完成光的放大与发射,最终在极小面积内达成与传统像素相当的亮度水平。”赫希特教授解释道。从尺寸来看,1纳米相当于100万分之一毫米,这意味着若将该纳米像素应用于显示设备,1920×1080分辨率的显示画面理论上可压缩至仅1平方毫米的面积内。这一特性为显示组件的微型化提供了可能,未来有望将其嵌入智能眼镜镜腿等微小空间,通过图像投射至镜片,助力研发更轻量化的AR、VR设备。 OLED技术本身具备显著优势,其结构由多层超薄有机材料夹在两层电极之间构成。当电流通过时,电子与空穴结合并激发有机分子释放光子,由于每个像素可独立发光,无需额外背光源,不仅能呈现更深邃的黑色与更鲜艳的色彩,还拥有更高能效,这对依赖电池供电的便携式显示设备而言至关重要。不过,将OLED像素进一步缩小至纳米级别,曾长期面临物理难题。普夫劳姆教授指出,传统OLED结构直接缩小后,会出现类似“避雷针缩小”的问题——电流会集中在天线角落,导致电场分布不均。此次研究中使用的金质天线为长方体结构,边长约300×300×50纳米,而不均匀的电场会促使金原子迁移并渗入发光层,形成名为“细丝”(filaments)的微结构,最终引发短路,导致像素损坏。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研究团队进行了结构创新,在新设计中引入一层专门研发的绝缘层,仅在天线中央保留直径200纳米的圆形开口。这一设计能有效阻断边缘和角落的电流注入,确保电流均匀分布,从而实现纳米发光二极管的稳定、持久运行。“在这一优化结构下,我们研制的首批纳米像素在常温环境中已能稳定工作长达两周。”赫希特教授介绍说。当前,这款纳米像素的光电转换效率约为1%,团队已明确下一步研究方向:继续提升像素效率,并拓展至红、绿、蓝(RGB)全色域。赫希特教授表示,一旦这些改进目标达成,“‘维尔茨堡制造’的新一代超微型显示技术将很快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从应用前景来看,这项技术有望推动显示设备向“极致微型化”“隐形嵌入”方向发展。未来,超微型显示器和投影仪可能被几乎无痕迹地融入各类可穿戴设备,除智能眼镜镜架外,甚至有望应用于隐形眼镜等更精密的载体,为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