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oTHUtCFET tech.huanqiu.comarticle“十四五”答卷·创新驱动产业蝶变丨技术创新助推中国新能源汽车驶向全球/e3pmh164r/e3pmh16qj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2025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北京举行。走进现场,未来出行的图景跃然眼前。在滴滴展台,智能沙盘直观展现全无人Robotaxi运营场景,智能运营中心慧桔港可基于需求预测模型、实时供需热力图等数据,自动完成车辆规划与调度;一旁展出的新一代前装自动驾驶汽车,搭载33个高精度传感器,能够实现全场景、全工况的感知识别。“中国芯”展区里,一辆搭载国产芯片的全尺寸汽车模型,集成了10家国内主流芯片企业的产品,观众只需轻触后方大屏幕上的3D互动模型,便可查看每颗芯片的详细信息。这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创新、蓬勃发展的缩影。“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建成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云控等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 “十四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核心技术、产业链生态等实现跨越式突破,带动中国汽车出口首次位居全球第一,成为“中国制造”亮眼名片。技术突破开辟产业新版图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制备出一种新材料,基于该材料构建的一体化柔性电池可承受20000次反复弯折。将其作为复合正极中的聚合物电解质使用,复合正极能量密度提升达86%。该研究为解决固态电池界面阻抗大、离子传输效率低的关键难题提供了新路径。技术突破背后,凝结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久久为功的持续创新。5年来,我国动力电池充电效率提升4倍以上,电机和电控系统全球领先,整车国产化率突破95%,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汽车”的定义——它不再只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智慧出行的“移动终端”。通过高度集成的语音交互系统,用户“光说不动”,便能让车内温度、座椅等随需求调整;车载智能大屏不仅是信息中心,更是娱乐与社交的互动平台;面部识别和体感监测技术可实时监测驾驶员的情绪、疲劳状态,自动切换驾驶模式或发出提醒……智慧出行正在成为现实。“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变革,新汽车实现了智能电动、数字空间、智能互联、常用常新、出行伙伴的五大变革。”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说,汽车行业正快速步入人工智能(AI)深度探索时代,推动“AI+汽车”向“移动智能体”进化。协同创新激发产业新动能在恶劣天气、视线受阻等复杂条件下,信号灯识别困难一直是自动驾驶面临的技术挑战。如今,智能化技术正提供全新解法——通过“车路云一体化”系统,交通信号、路况信息可实时传递至车辆终端,提升行驶安全;遇到突发交通事故或地质灾害时,系统还能即时发送事件类型、位置及影响范围等预警信息,帮助车辆精准感知并快速响应。日前,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阶段性成果正式发布。十大全新功能场景的研发应用,将为智慧公交、无人配送等多元系统的商业化落地提供坚实支撑。以产品为核心、以场景为牵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全面提速,带动上下游数百条产业链协同跃升。每辆车超过2000片的芯片需求,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发展;生产车间的智能制造设备、工业机器人,不仅服务整车装配,还走入手机、家电、高端装备的生产线;从高性能电池、轻量化材料,到智能座舱、车载系统,一台车集成了新型储能、新材料、电子制造等多领域技术,也成为基础元器件、基础软件等众多前沿技术的重要载体……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消费超过2万亿元,有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AI已经应用于众多中国车企和合资车企。”智能驾驶企业Momenta首席执行官曹旭东说,国际上也清晰看到中国汽车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的飞速进步,从产品、方案到服务,中国AI汽车正驶向全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75.8万辆,同比增长89.4%,平均每天有5000多辆新能源汽车“乘风出海”。“中国品牌正稳步走向世界,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注入强大动力。”辛国斌说。1761010964780责编:徐娜科技日报176101096478011[]{"email":"xuna@huanqiu.com","name":"徐娜"}
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2025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北京举行。走进现场,未来出行的图景跃然眼前。在滴滴展台,智能沙盘直观展现全无人Robotaxi运营场景,智能运营中心慧桔港可基于需求预测模型、实时供需热力图等数据,自动完成车辆规划与调度;一旁展出的新一代前装自动驾驶汽车,搭载33个高精度传感器,能够实现全场景、全工况的感知识别。“中国芯”展区里,一辆搭载国产芯片的全尺寸汽车模型,集成了10家国内主流芯片企业的产品,观众只需轻触后方大屏幕上的3D互动模型,便可查看每颗芯片的详细信息。这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创新、蓬勃发展的缩影。“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建成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云控等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 “十四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核心技术、产业链生态等实现跨越式突破,带动中国汽车出口首次位居全球第一,成为“中国制造”亮眼名片。技术突破开辟产业新版图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制备出一种新材料,基于该材料构建的一体化柔性电池可承受20000次反复弯折。将其作为复合正极中的聚合物电解质使用,复合正极能量密度提升达86%。该研究为解决固态电池界面阻抗大、离子传输效率低的关键难题提供了新路径。技术突破背后,凝结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久久为功的持续创新。5年来,我国动力电池充电效率提升4倍以上,电机和电控系统全球领先,整车国产化率突破95%,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汽车”的定义——它不再只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智慧出行的“移动终端”。通过高度集成的语音交互系统,用户“光说不动”,便能让车内温度、座椅等随需求调整;车载智能大屏不仅是信息中心,更是娱乐与社交的互动平台;面部识别和体感监测技术可实时监测驾驶员的情绪、疲劳状态,自动切换驾驶模式或发出提醒……智慧出行正在成为现实。“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变革,新汽车实现了智能电动、数字空间、智能互联、常用常新、出行伙伴的五大变革。”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说,汽车行业正快速步入人工智能(AI)深度探索时代,推动“AI+汽车”向“移动智能体”进化。协同创新激发产业新动能在恶劣天气、视线受阻等复杂条件下,信号灯识别困难一直是自动驾驶面临的技术挑战。如今,智能化技术正提供全新解法——通过“车路云一体化”系统,交通信号、路况信息可实时传递至车辆终端,提升行驶安全;遇到突发交通事故或地质灾害时,系统还能即时发送事件类型、位置及影响范围等预警信息,帮助车辆精准感知并快速响应。日前,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阶段性成果正式发布。十大全新功能场景的研发应用,将为智慧公交、无人配送等多元系统的商业化落地提供坚实支撑。以产品为核心、以场景为牵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全面提速,带动上下游数百条产业链协同跃升。每辆车超过2000片的芯片需求,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发展;生产车间的智能制造设备、工业机器人,不仅服务整车装配,还走入手机、家电、高端装备的生产线;从高性能电池、轻量化材料,到智能座舱、车载系统,一台车集成了新型储能、新材料、电子制造等多领域技术,也成为基础元器件、基础软件等众多前沿技术的重要载体……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消费超过2万亿元,有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AI已经应用于众多中国车企和合资车企。”智能驾驶企业Momenta首席执行官曹旭东说,国际上也清晰看到中国汽车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的飞速进步,从产品、方案到服务,中国AI汽车正驶向全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75.8万辆,同比增长89.4%,平均每天有5000多辆新能源汽车“乘风出海”。“中国品牌正稳步走向世界,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注入强大动力。”辛国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