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oTEHN2C7U tech.huanqiu.comarticle文化中国行·科技赋能典型案例丨“云天地”立体防护体系保卫千年文明——山西创新文物安全监管模式/e3pmh164r/e3pmh16qj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近日,记者来到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有限公司文物安全巡检指挥中心,看到巨型屏幕上正实时跳动着全省国保、省保的“生命体征”。这个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和AI识别技术打造的监管平台,如同“数字守护人”一般,日夜不眠地守护文物安全。近年来,山西深度融合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持续强化文物安全监管,构建起“云天地”立体防护体系,为该省文物安全形势的显著改善提供了坚实支撑。日前,“智能守护+实地巡防创新文物安全监管模式”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云端筑盾,全天候守望文物安全“每次看到风沙剥蚀的土城墙、雨中飘摇的古建筑,以及内部几近劈裂的椽檩,我都非常揪心,仿佛看见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风中颤抖。”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专家杨海军感叹道。 据他回忆,十几年前,每个县往往仅有两名文物巡查员。这两名巡查员却要负责数十处省保、市保及未定级文保单位。监管力量与文物数量严重失衡,广袤的地理空间和复杂的保护需求极其不平衡,使得文物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守护好千年文明,成为一道时代命题。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有限公司文物安全巡检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刘宇波介绍,在省政府支持下,2023年,省文物局牵头建成监管平台,在全省布设1211个高点位观察点与595处环境传感器,对1310处国省保单位实施全天候可视化监管。其中,高点视频监控依托通信行业高位资源部署观察点,通过AI识别技术自动捕捉违法建设、火情、人员入侵等异常行为,实现“宏观区域监控”。同时,他们在古建筑类文保单位布设烟雾报警、温湿度等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并接入平台,实现“文物本体微环境基础监测”。这如同为文物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不仅大幅提升文物安全科技含量,也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此外,平台还构建“监测—研判—上报”高效闭环,一旦发现潜在风险,系统即刻推送至地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即可被响应处置。科技+人工,全维度巡检不遗不漏不久前,在朔州市山阴县河阳堡的古老夯土墙上,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搭载的高清摄像头与红外传感器精细扫描下方的长城本体。在地面,山西省长城巡检队队员郑源通过无人机手柄,凝视实时画面。他介绍,此次对河阳堡长城墙体的全覆盖视频采集,将为建立数字档案奠定基础。长城在山西境内绵延1400多公里,长度位列全国第三,但其中约70%位于偏远崎岖山区。如何实现应检尽检、不遗不漏,是文保工作的核心难题。近年来,依托“科技+人工”双轨巡检体系,山西为文物加上“安全锁”。针对偏远难抵的文物点,固定无人机场和流动无人机巡检编队可实现远程可视化巡查,大幅提升巡检智能化与效率。“当无人机巡查捕捉到河阳堡北堡墙豁口区域的异常热源及施工痕迹时,我们立即操控无人机定点高清拍摄,并利用其GPS系统精准锁定隐患坐标。”郑源表示,他们还通过文物安全巡检辅助管理系统,将4K影像及风险评估报告同步上传指挥中心,形成“空中监测—数据研判—快速上报”的全流程闭环。“无人机显著降低了恶劣环境下的巡检风险。比如在季风暴雨或暴风雪过后,我们会立马进行巡检。”郑源认为,无人机巡检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使文物保护从孤军奋战升级为文明传承的协同工程。“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卫星遥感也将应用于文物保护,届时可实现‘卫星遥感+无人机+人工’巡防体系,以更强大的力量守护文明。”郑源展望道。1761010877601责编:徐娜科技日报176101087760111[]{"email":"xuna@huanqiu.com","name":"徐娜"}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近日,记者来到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有限公司文物安全巡检指挥中心,看到巨型屏幕上正实时跳动着全省国保、省保的“生命体征”。这个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和AI识别技术打造的监管平台,如同“数字守护人”一般,日夜不眠地守护文物安全。近年来,山西深度融合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持续强化文物安全监管,构建起“云天地”立体防护体系,为该省文物安全形势的显著改善提供了坚实支撑。日前,“智能守护+实地巡防创新文物安全监管模式”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云端筑盾,全天候守望文物安全“每次看到风沙剥蚀的土城墙、雨中飘摇的古建筑,以及内部几近劈裂的椽檩,我都非常揪心,仿佛看见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风中颤抖。”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专家杨海军感叹道。 据他回忆,十几年前,每个县往往仅有两名文物巡查员。这两名巡查员却要负责数十处省保、市保及未定级文保单位。监管力量与文物数量严重失衡,广袤的地理空间和复杂的保护需求极其不平衡,使得文物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守护好千年文明,成为一道时代命题。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有限公司文物安全巡检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刘宇波介绍,在省政府支持下,2023年,省文物局牵头建成监管平台,在全省布设1211个高点位观察点与595处环境传感器,对1310处国省保单位实施全天候可视化监管。其中,高点视频监控依托通信行业高位资源部署观察点,通过AI识别技术自动捕捉违法建设、火情、人员入侵等异常行为,实现“宏观区域监控”。同时,他们在古建筑类文保单位布设烟雾报警、温湿度等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并接入平台,实现“文物本体微环境基础监测”。这如同为文物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不仅大幅提升文物安全科技含量,也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此外,平台还构建“监测—研判—上报”高效闭环,一旦发现潜在风险,系统即刻推送至地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即可被响应处置。科技+人工,全维度巡检不遗不漏不久前,在朔州市山阴县河阳堡的古老夯土墙上,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搭载的高清摄像头与红外传感器精细扫描下方的长城本体。在地面,山西省长城巡检队队员郑源通过无人机手柄,凝视实时画面。他介绍,此次对河阳堡长城墙体的全覆盖视频采集,将为建立数字档案奠定基础。长城在山西境内绵延1400多公里,长度位列全国第三,但其中约70%位于偏远崎岖山区。如何实现应检尽检、不遗不漏,是文保工作的核心难题。近年来,依托“科技+人工”双轨巡检体系,山西为文物加上“安全锁”。针对偏远难抵的文物点,固定无人机场和流动无人机巡检编队可实现远程可视化巡查,大幅提升巡检智能化与效率。“当无人机巡查捕捉到河阳堡北堡墙豁口区域的异常热源及施工痕迹时,我们立即操控无人机定点高清拍摄,并利用其GPS系统精准锁定隐患坐标。”郑源表示,他们还通过文物安全巡检辅助管理系统,将4K影像及风险评估报告同步上传指挥中心,形成“空中监测—数据研判—快速上报”的全流程闭环。“无人机显著降低了恶劣环境下的巡检风险。比如在季风暴雨或暴风雪过后,我们会立马进行巡检。”郑源认为,无人机巡检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使文物保护从孤军奋战升级为文明传承的协同工程。“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卫星遥感也将应用于文物保护,届时可实现‘卫星遥感+无人机+人工’巡防体系,以更强大的力量守护文明。”郑源展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