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VOZWNLxMw tech.huanqiu.comarticle阿里吴泳铭勾勒ASI演进路线 全栈自研卡位全球竞争/e3pmh164r/e3pmtmdvg【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李文瑶】今年云栖大会迎来十周年里程碑,在本次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在主旨演讲中首次系统阐释了通往超级人工智能(ASI)的三阶段演进路径,并明确阿里云作为“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的战略定位。他指出,通用人工智能(AGI)已是确定性事件,但仅是起点,阿里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ASI。这一愿景的背后,是阿里云在模型、平台、基础设施三层架构的全面发力。对此,路透社在报道中援引分析师的评价称:“阿里巴巴 2025 年云栖大会展示了多年来人工智能投资的强劲成果。”更有海外科技媒体称:“此次阿里云在云栖大会上发布的万亿参数规模的Qwen-3 Max,有望撼动全球人工智能领跑者之间的竞争。”ASI三阶段论:从“学习人”到“超越人”吴泳铭将AI向ASI的演进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智能涌现”“自主行动”与“自我迭代”。这一划分不仅是对技术发展规律的总结,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参照的路线图。 第一阶段“智能涌现” 的特征是“学习人”。互联网时代沉淀的海量知识为AI提供了训练基础,大模型通过理解人类知识全集,涌现出泛化智能与推理能力。如今,AI已在数学、编程等领域逼近人类顶尖水平,例如通义千问Qwen3-Max在AIME 25数学测试中获满分,印证了其“智能涌现”的成熟度。第二阶段“自主行动” 的核心是“辅助人”,也是当前行业所处阶段。AI通过工具调用(Tool Use)和编程能力,开始与物理世界交互。吴泳铭强调,“自然语言是AI时代的源代码”,未来用户只需用母语描述需求,AI即可自主编写逻辑、调用工具、操作设备。阿里云在此阶段已布局多模态模型家族(如通义万相2.5、通义百聆)、Agent开发平台百炼,并与英伟达合作推进具身智能落地,逐步实现从数字世界向物理世界的渗透。第三阶段“自我迭代” 的目标是“超越人”。AI需直接获取物理世界的原始数据,并通过自主学习(Self-learning)实现模型架构的自我优化。吴泳铭以汽车设计为例指出,当前AI依赖人类归纳的二手数据,而未来若能直接连接全量原始数据,其创造力将远超人类头脑风暴。这一阶段需突破数据获取、算法架构与能源支撑等多重瓶颈,阿里云计划通过3800亿AI基础设施投入及10倍算力扩容,为ASI奠基。阿里云的全栈布局吴泳铭的演讲中,阿里云的“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定位清晰浮现。这一布局覆盖模型层、平台层与基础设施层,形成闭环生态。在模型层,阿里通过通义家族实现全模态、全尺寸覆盖。此次云栖大会发布的Qwen3-Max在多项评测中超越GPT-5,跻身全球前三;通义万相2.5实现音画同步视频生成;通义百聆语音模型下载量超5.6亿。阿里云智能首席技术官周靖人在专访中透露,“通义模型矩阵已衍生超17万个模型,下载量突破6亿次”,其开源策略使阿里成为全球开发者生态最活跃的AI平台之一。在平台层,阿里云通过百炼平台提供模型定制与Agent开发服务,支持企业快速部署智能体。周靖人指出,“模型服务是AI时代的弹性计算”,需满足高吞吐、低延迟、多精度等多样化需求。同时,夸克推出AI创作平台“造点”,集成通义万相与Midjourney V7,降低视频创作门槛,体现阿里在应用层的场景化能力。在基础设施层,阿里云提出“超级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吴泳铭表示,未来全球仅会有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而阿里云凭借自研芯片、存储系统与网络架构,成为中国唯一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的云厂商。为支撑ASI算力需求,阿里计划至2032年将数据中心能耗规模提升10倍,相当于新增数千亿级算力投入。行业未来:超级AI云竞争与全球生态重构吴泳铭的判断——“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超级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指向AI产业的核心竞争维度:生态主导权与基础设施规模。目前,全球仅阿里与谷歌同时具备大模型、云计算与芯片三层能力。周靖人强调,阿里云的优势在于“全栈自研与联合创新”,例如在MaaS(模型即服务)领域提前布局,实现模型与云平台的深度耦合。此外,开源策略成为阿里争夺全球开发者的关键。沙利文调研显示,中国500强企业中约70%已采用生成式AI,其中53%使用阿里云服务,若计入开源私有部署数据,其实际渗透率更高。然而,迈向ASI仍面临技术瓶颈。周靖人指出,当前AI在工具调用与复杂推理上已有突破,但距“自我迭代”仍需解决原始数据获取、多模态记忆、自主反馈等难题。此外,网络延迟、能源效率等基础设施挑战也将制约AI的规模化落地。人与AI的协同进化吴泳铭在演讲结尾展望了人与AI的未来关系:“正如电放大了人类物理力量的杠杆,ASI将指数级放大人类的智力杠杆。”他认为,AI不会取代人类,而是通过“Vibe Working”模式成为超级助手。未来每个个体可能调度上百个Agent,实现十倍百倍的产出杠杆。这一愿景正在逐步落地。从通义千问的开源生态到夸克“造点”的创作平民化,从英伟达合作推进Physical AI到3800亿基建投入,阿里云正以三阶段论为纲,以全栈能力为基,推动AI从技术革命走向产业革命。正如吴泳铭所言:“一切才刚刚开始。”175902491597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王俊锋环球网1759024915978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ad1652069ff25736bb55b4a9b3819f0bu1.png{"email":"wangjunfeng@huanqiu.com","name":"王俊锋"}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李文瑶】今年云栖大会迎来十周年里程碑,在本次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在主旨演讲中首次系统阐释了通往超级人工智能(ASI)的三阶段演进路径,并明确阿里云作为“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的战略定位。他指出,通用人工智能(AGI)已是确定性事件,但仅是起点,阿里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ASI。这一愿景的背后,是阿里云在模型、平台、基础设施三层架构的全面发力。对此,路透社在报道中援引分析师的评价称:“阿里巴巴 2025 年云栖大会展示了多年来人工智能投资的强劲成果。”更有海外科技媒体称:“此次阿里云在云栖大会上发布的万亿参数规模的Qwen-3 Max,有望撼动全球人工智能领跑者之间的竞争。”ASI三阶段论:从“学习人”到“超越人”吴泳铭将AI向ASI的演进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智能涌现”“自主行动”与“自我迭代”。这一划分不仅是对技术发展规律的总结,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参照的路线图。 第一阶段“智能涌现” 的特征是“学习人”。互联网时代沉淀的海量知识为AI提供了训练基础,大模型通过理解人类知识全集,涌现出泛化智能与推理能力。如今,AI已在数学、编程等领域逼近人类顶尖水平,例如通义千问Qwen3-Max在AIME 25数学测试中获满分,印证了其“智能涌现”的成熟度。第二阶段“自主行动” 的核心是“辅助人”,也是当前行业所处阶段。AI通过工具调用(Tool Use)和编程能力,开始与物理世界交互。吴泳铭强调,“自然语言是AI时代的源代码”,未来用户只需用母语描述需求,AI即可自主编写逻辑、调用工具、操作设备。阿里云在此阶段已布局多模态模型家族(如通义万相2.5、通义百聆)、Agent开发平台百炼,并与英伟达合作推进具身智能落地,逐步实现从数字世界向物理世界的渗透。第三阶段“自我迭代” 的目标是“超越人”。AI需直接获取物理世界的原始数据,并通过自主学习(Self-learning)实现模型架构的自我优化。吴泳铭以汽车设计为例指出,当前AI依赖人类归纳的二手数据,而未来若能直接连接全量原始数据,其创造力将远超人类头脑风暴。这一阶段需突破数据获取、算法架构与能源支撑等多重瓶颈,阿里云计划通过3800亿AI基础设施投入及10倍算力扩容,为ASI奠基。阿里云的全栈布局吴泳铭的演讲中,阿里云的“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定位清晰浮现。这一布局覆盖模型层、平台层与基础设施层,形成闭环生态。在模型层,阿里通过通义家族实现全模态、全尺寸覆盖。此次云栖大会发布的Qwen3-Max在多项评测中超越GPT-5,跻身全球前三;通义万相2.5实现音画同步视频生成;通义百聆语音模型下载量超5.6亿。阿里云智能首席技术官周靖人在专访中透露,“通义模型矩阵已衍生超17万个模型,下载量突破6亿次”,其开源策略使阿里成为全球开发者生态最活跃的AI平台之一。在平台层,阿里云通过百炼平台提供模型定制与Agent开发服务,支持企业快速部署智能体。周靖人指出,“模型服务是AI时代的弹性计算”,需满足高吞吐、低延迟、多精度等多样化需求。同时,夸克推出AI创作平台“造点”,集成通义万相与Midjourney V7,降低视频创作门槛,体现阿里在应用层的场景化能力。在基础设施层,阿里云提出“超级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吴泳铭表示,未来全球仅会有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而阿里云凭借自研芯片、存储系统与网络架构,成为中国唯一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的云厂商。为支撑ASI算力需求,阿里计划至2032年将数据中心能耗规模提升10倍,相当于新增数千亿级算力投入。行业未来:超级AI云竞争与全球生态重构吴泳铭的判断——“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超级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指向AI产业的核心竞争维度:生态主导权与基础设施规模。目前,全球仅阿里与谷歌同时具备大模型、云计算与芯片三层能力。周靖人强调,阿里云的优势在于“全栈自研与联合创新”,例如在MaaS(模型即服务)领域提前布局,实现模型与云平台的深度耦合。此外,开源策略成为阿里争夺全球开发者的关键。沙利文调研显示,中国500强企业中约70%已采用生成式AI,其中53%使用阿里云服务,若计入开源私有部署数据,其实际渗透率更高。然而,迈向ASI仍面临技术瓶颈。周靖人指出,当前AI在工具调用与复杂推理上已有突破,但距“自我迭代”仍需解决原始数据获取、多模态记忆、自主反馈等难题。此外,网络延迟、能源效率等基础设施挑战也将制约AI的规模化落地。人与AI的协同进化吴泳铭在演讲结尾展望了人与AI的未来关系:“正如电放大了人类物理力量的杠杆,ASI将指数级放大人类的智力杠杆。”他认为,AI不会取代人类,而是通过“Vibe Working”模式成为超级助手。未来每个个体可能调度上百个Agent,实现十倍百倍的产出杠杆。这一愿景正在逐步落地。从通义千问的开源生态到夸克“造点”的创作平民化,从英伟达合作推进Physical AI到3800亿基建投入,阿里云正以三阶段论为纲,以全栈能力为基,推动AI从技术革命走向产业革命。正如吴泳铭所言:“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