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SyHag7ltN tech.huanqiu.comarticle以对话重塑智能边界:Plaud揭示背后的“三高”哲学与产品信仰/e3pmh164r/e3pmtmdvg【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林迪】进入中国大陆市场,Plaud带来的不仅是一款产品,更是一种关于“如何与AI共处”的思考。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更快的录音笔,而是一个能听懂、能思考、能共情的“智能伙伴”。Plaud正试图成为那个伙伴。9月23日,全球原生科技公司Plaud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并同步发售三款核心产品——Plaud Note Pro、Plaud Note以及可穿戴式AI纪要产品Plaud NotePin,其中升级版的Plaud NotePin S更是在国内首发。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Plaud完成了其全球化布局的关键一环,也向中国市场投下了一次关于“AI时代人机关系”的深度思考。资料显示,自2023年产品上市以来,Plaud已在全球170个国家售出百万台设备,服务涵盖企业高管、医生、律师、金融从业者等“三高”人群(高对话依赖、高知识密度、高决策杠杆)。如今,它带着“三高”用户理念,正式叩响中国市场大门。从全球市场到大陆市场:是实用和价值共振Plaud合伙人兼中国区CEO Peter坦言:“我们在海外卖了170个国家和地区,围绕用户最核心的需求,我们不断打磨,不断优化用户体验。”这道出了Plaud的产品逻辑——“好的产品是会说话的”。不同于多数出海品牌需针对不同市场调整功能或界面,Plaud坚持全球统一的产品形态与核心体验。 “在中文语言转写上,国内模型确实表现更好。”Peter指出,“但在信息整合、因果推理、生成额外价值方面,模型能力与海外版约有3-6个月的时间差距离,但整体体验不影响。”即便如此,Plaud并未选择妥协基础体验,而是通过整合多个顶级模型,确保用户获得最优输出。他指出,这种“不在产品力上妥协”的坚持,源于Plaud对AI硬件本质的理解:它不是工具的叠加,而是智能的延伸。据介绍,Plaud的目标用户被定义为“三高”人群:高对话依赖、高知识密度、高决策杠杆。具体而言,包括企业C-level、总监、经理等管理者,以及IT、医生、销售、金融、法律、咨询从业者等。Peter称,这类用户日常对话承载大量信息与决策,一次会议、一场谈判、一段医嘱,都可能影响重大结果。Plaud的价值,正在于将这些“流动的智慧”固化、提炼、升维。Raymond用一位用户的真实故事举例称:一位7个月宝宝的父亲,在带孩子看病时无法记录医生医嘱,靠Plaud NotePin去记录、整理关键信息,事后发邮件感谢Plaud“帮助他度过了艰难时刻”。“对话不只是声音,它是人类智能的边界。”Peter说,“我们关心的不是输入,而是输出——你说什么、写什么,才真正定义你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Plaud的产品仍采用非Type-C接口?这与当下“一根线走天下”的消费习惯相悖。Plaud合伙人兼全球销售负责人Raymond坦承:“我们确实在轻薄与通用性之间做了取舍。” Plaud Note Pro厚度仅2.99毫米,重量30克,如银行卡般小巧。为实现极致轻薄,Type-C接口的物理空间难以容纳。“这不是我们不想改,而是很难。”他坦言,团队正努力寻找解决方案。这折射出Plaud的产品逻辑:在AI硬件尚处早期的今天,稳定性、可靠性与真实可用性,远比炫技更重要。不卷价格,只卷价值据悉,当前国内AI纪要产品市场已不乏799元、999元的竞品,Plaud Note Pro定价约1100-1200元,如何说服用户为“更贵”买单?“我们考量的从来不是竞争对手的定价。”Raymond强调,“而是我们能否为目标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他解释,Plaud坚持使用顶级麦克风、最优材料、最强AI模型,这些都构成成本,但也正是价值所在。“很多海外用户一开始觉得贵,用过以后觉得物超所值。”他引用真实反馈,“因为它确实带来了巨大帮助。”关于中国市场规模,Plaud并未设定具体份额目标。“我们不关注卷价格或牺牲功能换性价比。”Raymond强调,“我们更关心用户是否认可产品。”软硬一体:不做纯软件,也不做封闭生态面对“能否只买软件服务”的提问,Peter断然回应:“我们不做这种事情。”在他看来,软硬结合才是智能落地的最佳路径。“单纯做软件,就要分散精力维护多平台,而我们的重点是提供最稳定的智能跟进。”Plaud也不追求“生态”或“赋能”这类互联网时代的热词。“我们不太喜欢AB测试,也不做流量驱动的功能。”Peter说,“我们基于理念、逻辑和我们想看到的世界来做产品。”这种哲学体现在产品设计上:Plaud Note Pro的“一键标记”功能,可在对话中轻按按钮,实时标记关键信息,让AI理解语境与意图。“你能用一次,和能用100次并且还稳定输出,是完全不同的结果。”Peter强调,“至少我们能保证100次都给你可信的东西。”目前,Plaud已实现“一边录音一边拍照”的多模态能力。其APP支持捕捉音频、文本、图片,通过“一键标记”获取上下文,生成更全面摘要。Plaud Intelligence整合多个大模型,可区分说话人、支持112种语言转写,并从3000+模板中智能推荐行业模板,提供深度洞见。“我们更在意信息背后的权益架构、潜在意图、人与人的关系。”Peter说,“这远超简单的会议总结。”对于“是否会自研模型”?Peter明确:“我们不会做SFT或微调。”在他看来,使用最强的通用智能,才能提供最佳价值。但他承认,未来方向是强化Memory与Context的构建。“衡量用户能力的,不是他输入了什么,而是输出了什么。”他说,“就像面试记者,看他做一次采访,比听他背一堆理论更有说服力。”这意味着,Plaud将更注重长期记忆积累、上下文关联,而非短期指令响应。用户未来或可将Plaud的产品与个人Agent深度结合,实现跨会话、跨场景的智能延续。深处AI硬件市场,Plaud方面表示,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远的路:不为竞争所动,只为价值而生。正如Peter所言:“在你的智能边界与大模型的智能边界之间,幻觉就是新的idea。” Plaud所做的,正是在这一模糊地带,为人类对话赋予新的智能可能。175877254480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王俊锋环球网1758772544803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61df05017d221036c6a38958b0787393u1.png{"email":"wangjunfeng@huanqiu.com","name":"王俊锋"}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林迪】进入中国大陆市场,Plaud带来的不仅是一款产品,更是一种关于“如何与AI共处”的思考。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更快的录音笔,而是一个能听懂、能思考、能共情的“智能伙伴”。Plaud正试图成为那个伙伴。9月23日,全球原生科技公司Plaud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并同步发售三款核心产品——Plaud Note Pro、Plaud Note以及可穿戴式AI纪要产品Plaud NotePin,其中升级版的Plaud NotePin S更是在国内首发。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Plaud完成了其全球化布局的关键一环,也向中国市场投下了一次关于“AI时代人机关系”的深度思考。资料显示,自2023年产品上市以来,Plaud已在全球170个国家售出百万台设备,服务涵盖企业高管、医生、律师、金融从业者等“三高”人群(高对话依赖、高知识密度、高决策杠杆)。如今,它带着“三高”用户理念,正式叩响中国市场大门。从全球市场到大陆市场:是实用和价值共振Plaud合伙人兼中国区CEO Peter坦言:“我们在海外卖了170个国家和地区,围绕用户最核心的需求,我们不断打磨,不断优化用户体验。”这道出了Plaud的产品逻辑——“好的产品是会说话的”。不同于多数出海品牌需针对不同市场调整功能或界面,Plaud坚持全球统一的产品形态与核心体验。 “在中文语言转写上,国内模型确实表现更好。”Peter指出,“但在信息整合、因果推理、生成额外价值方面,模型能力与海外版约有3-6个月的时间差距离,但整体体验不影响。”即便如此,Plaud并未选择妥协基础体验,而是通过整合多个顶级模型,确保用户获得最优输出。他指出,这种“不在产品力上妥协”的坚持,源于Plaud对AI硬件本质的理解:它不是工具的叠加,而是智能的延伸。据介绍,Plaud的目标用户被定义为“三高”人群:高对话依赖、高知识密度、高决策杠杆。具体而言,包括企业C-level、总监、经理等管理者,以及IT、医生、销售、金融、法律、咨询从业者等。Peter称,这类用户日常对话承载大量信息与决策,一次会议、一场谈判、一段医嘱,都可能影响重大结果。Plaud的价值,正在于将这些“流动的智慧”固化、提炼、升维。Raymond用一位用户的真实故事举例称:一位7个月宝宝的父亲,在带孩子看病时无法记录医生医嘱,靠Plaud NotePin去记录、整理关键信息,事后发邮件感谢Plaud“帮助他度过了艰难时刻”。“对话不只是声音,它是人类智能的边界。”Peter说,“我们关心的不是输入,而是输出——你说什么、写什么,才真正定义你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Plaud的产品仍采用非Type-C接口?这与当下“一根线走天下”的消费习惯相悖。Plaud合伙人兼全球销售负责人Raymond坦承:“我们确实在轻薄与通用性之间做了取舍。” Plaud Note Pro厚度仅2.99毫米,重量30克,如银行卡般小巧。为实现极致轻薄,Type-C接口的物理空间难以容纳。“这不是我们不想改,而是很难。”他坦言,团队正努力寻找解决方案。这折射出Plaud的产品逻辑:在AI硬件尚处早期的今天,稳定性、可靠性与真实可用性,远比炫技更重要。不卷价格,只卷价值据悉,当前国内AI纪要产品市场已不乏799元、999元的竞品,Plaud Note Pro定价约1100-1200元,如何说服用户为“更贵”买单?“我们考量的从来不是竞争对手的定价。”Raymond强调,“而是我们能否为目标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他解释,Plaud坚持使用顶级麦克风、最优材料、最强AI模型,这些都构成成本,但也正是价值所在。“很多海外用户一开始觉得贵,用过以后觉得物超所值。”他引用真实反馈,“因为它确实带来了巨大帮助。”关于中国市场规模,Plaud并未设定具体份额目标。“我们不关注卷价格或牺牲功能换性价比。”Raymond强调,“我们更关心用户是否认可产品。”软硬一体:不做纯软件,也不做封闭生态面对“能否只买软件服务”的提问,Peter断然回应:“我们不做这种事情。”在他看来,软硬结合才是智能落地的最佳路径。“单纯做软件,就要分散精力维护多平台,而我们的重点是提供最稳定的智能跟进。”Plaud也不追求“生态”或“赋能”这类互联网时代的热词。“我们不太喜欢AB测试,也不做流量驱动的功能。”Peter说,“我们基于理念、逻辑和我们想看到的世界来做产品。”这种哲学体现在产品设计上:Plaud Note Pro的“一键标记”功能,可在对话中轻按按钮,实时标记关键信息,让AI理解语境与意图。“你能用一次,和能用100次并且还稳定输出,是完全不同的结果。”Peter强调,“至少我们能保证100次都给你可信的东西。”目前,Plaud已实现“一边录音一边拍照”的多模态能力。其APP支持捕捉音频、文本、图片,通过“一键标记”获取上下文,生成更全面摘要。Plaud Intelligence整合多个大模型,可区分说话人、支持112种语言转写,并从3000+模板中智能推荐行业模板,提供深度洞见。“我们更在意信息背后的权益架构、潜在意图、人与人的关系。”Peter说,“这远超简单的会议总结。”对于“是否会自研模型”?Peter明确:“我们不会做SFT或微调。”在他看来,使用最强的通用智能,才能提供最佳价值。但他承认,未来方向是强化Memory与Context的构建。“衡量用户能力的,不是他输入了什么,而是输出了什么。”他说,“就像面试记者,看他做一次采访,比听他背一堆理论更有说服力。”这意味着,Plaud将更注重长期记忆积累、上下文关联,而非短期指令响应。用户未来或可将Plaud的产品与个人Agent深度结合,实现跨会话、跨场景的智能延续。深处AI硬件市场,Plaud方面表示,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远的路:不为竞争所动,只为价值而生。正如Peter所言:“在你的智能边界与大模型的智能边界之间,幻觉就是新的idea。” Plaud所做的,正是在这一模糊地带,为人类对话赋予新的智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