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SulCgiHNK tech.huanqiu.comarticle新石器完成万台无人车交付 无人配送迎来规模化拐点了吗?/e3pmh164r/e3pmh33i9【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李文瑶】9月23日,新石器无人车宣布,第10000台整车在浙江桐庐正式下线交付。从2018年成立至今,新石器用7年时间走完了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落地的关键一步。安全则是不可妥协的硬底线。“对机器人来说,安全没有借口,”余恩源强调。新石器将研发与运营力量高度集中在安全领域,通过视觉为主、激光雷达为辅的感知方案,结合模块化硬件设计,试图在成本与可靠性间找到平衡。从“试验场”到“商业场”的跨越无人配送车并非新概念。早在2019年,新石器便已在常州建成全球首座万台产能工厂,但直到2024年,其年交付量才首次突破千台。而2025年,仅用三个季度便实现万台交付,速度提升十倍。余恩源透露,目前新石器月销量已接近2000台,预计全年将突破1.5万台,明年国内需求有望达4-5万台。这一爆发背后,是技术、需求与政策三重变量的叠加影响。“2021年Transformer开源和北京市对无人车开放路权是两大关键节点,”余恩源分析道,“企业级市场需要‘样板间’验证,客户从2022年开始试点,到2025年终于确认无人车能降低1/3至2/3的运输成本。”与此同时,L4自动驾驶技术进入三年一周期的成熟阶段,AI大模型推动算法能力跃升,使得万台级部署成为可能。挑战:“软门槛”与商业重构尽管技术已初步成熟,社会接受度仍是无人车落地的“软门槛”。“当几百台无人车同时在城市运营,与人类交通系统的融合需要过程,”余恩源坦言,“人开车堵你,你按喇叭;无人车堵你,你可能直接发朋友圈。”社会舆论被其列为当前最大挑战。如何传递无人车在低碳、治理、效率等方面的社会价值,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随着硬件成本下降和玩家增多,无人车行业被指进入“价格竞争阶段”。余恩源对此并不认同:“物流是通缩行业,降本是第一性原理。但无人车真正的商业模式不在卖车,而在运力服务。”他进一步解释,客户关注的是综合使用成本而非单车价格。“我们已实现单月盈利,关键在于通过技术和运营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新石器选择以视觉技术简化传感器配置,实现硬件模块化,从而控制造价与运维成本。在销量突破千台时,其毛利率已支撑单月打平甚至盈利。机遇:从即时物流到全球落地应用,市场天花板打开目前,快递业务仍占新石器销量的70%-80%,但非快递场景正以更快速度崛起。余恩源透露,与滴滴货运的合作从最初3台试点迅速扩展至800台,且单车效能超过有人驾驶车辆。“即时物流是行业‘圣杯’,”他形容,“快递路线可规划,但即时物流需无限调度,对技术挑战极大。”从计划性物流转向即时性物流,意味着市场从百万辆级(快递用车)向3000万辆级(城市配送商用车)跃迁。在余恩源看来,中国无人配送车已形成战略级全球优势。“美国有算法,但中国有供应链。美国造一台车的成本是我们的10倍以上。”目前新石器在中东、欧洲、东南亚乃至美国均未发现同等量级的竞争对手。然而出海挑战不容小觑。地方法律法规滞后、数据本地化要求、运营团队本土化等难题,使得全球化“像重新创业一次”。未来:从万台到百万台,路权开放成关键变量当被问及行业天花板时,余恩源指向中国3000多万辆城市配送商用车市场:“L4赛道符合指数级发展规律,今年1万台,明年5万台,后年10万台,长远目标百万台。”但他也指出,路权开放速度取决于社会需求规模。“管理部门要看需求有多大。需求足够大,路权才会逐步放开。”值得注意的是,无人车在极端天气下的价值正被验证。深圳台风期间,200余台新石器车仍24小时运行,成为物流韧性的重要补充。一万台交付是无人配送行业的“iPhone时刻”——它证明技术可行、成本可控、需求真实。但正如余恩源所言:“二级市场是结果,做好业务才是根本。”在资本热捧与市场爆发的表象下,企业仍需穿越社会认知、安全合规、全球化运营的深水区。无人车不再只是科技公司的试验品,而是物流基础设施的重要拼图。其未来不仅关乎商业成败,更关乎城市智慧化进程与全球供应链重构。新石器的万台交付是起点,而行业真正的突破,刚刚开始。175876662990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王俊锋环球网1758766629906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c31619cfb4091d88b1f12f61981bf75du1.png{"email":"wangjunfeng@huanqiu.com","name":"王俊锋"}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李文瑶】9月23日,新石器无人车宣布,第10000台整车在浙江桐庐正式下线交付。从2018年成立至今,新石器用7年时间走完了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落地的关键一步。安全则是不可妥协的硬底线。“对机器人来说,安全没有借口,”余恩源强调。新石器将研发与运营力量高度集中在安全领域,通过视觉为主、激光雷达为辅的感知方案,结合模块化硬件设计,试图在成本与可靠性间找到平衡。从“试验场”到“商业场”的跨越无人配送车并非新概念。早在2019年,新石器便已在常州建成全球首座万台产能工厂,但直到2024年,其年交付量才首次突破千台。而2025年,仅用三个季度便实现万台交付,速度提升十倍。余恩源透露,目前新石器月销量已接近2000台,预计全年将突破1.5万台,明年国内需求有望达4-5万台。这一爆发背后,是技术、需求与政策三重变量的叠加影响。“2021年Transformer开源和北京市对无人车开放路权是两大关键节点,”余恩源分析道,“企业级市场需要‘样板间’验证,客户从2022年开始试点,到2025年终于确认无人车能降低1/3至2/3的运输成本。”与此同时,L4自动驾驶技术进入三年一周期的成熟阶段,AI大模型推动算法能力跃升,使得万台级部署成为可能。挑战:“软门槛”与商业重构尽管技术已初步成熟,社会接受度仍是无人车落地的“软门槛”。“当几百台无人车同时在城市运营,与人类交通系统的融合需要过程,”余恩源坦言,“人开车堵你,你按喇叭;无人车堵你,你可能直接发朋友圈。”社会舆论被其列为当前最大挑战。如何传递无人车在低碳、治理、效率等方面的社会价值,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随着硬件成本下降和玩家增多,无人车行业被指进入“价格竞争阶段”。余恩源对此并不认同:“物流是通缩行业,降本是第一性原理。但无人车真正的商业模式不在卖车,而在运力服务。”他进一步解释,客户关注的是综合使用成本而非单车价格。“我们已实现单月盈利,关键在于通过技术和运营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新石器选择以视觉技术简化传感器配置,实现硬件模块化,从而控制造价与运维成本。在销量突破千台时,其毛利率已支撑单月打平甚至盈利。机遇:从即时物流到全球落地应用,市场天花板打开目前,快递业务仍占新石器销量的70%-80%,但非快递场景正以更快速度崛起。余恩源透露,与滴滴货运的合作从最初3台试点迅速扩展至800台,且单车效能超过有人驾驶车辆。“即时物流是行业‘圣杯’,”他形容,“快递路线可规划,但即时物流需无限调度,对技术挑战极大。”从计划性物流转向即时性物流,意味着市场从百万辆级(快递用车)向3000万辆级(城市配送商用车)跃迁。在余恩源看来,中国无人配送车已形成战略级全球优势。“美国有算法,但中国有供应链。美国造一台车的成本是我们的10倍以上。”目前新石器在中东、欧洲、东南亚乃至美国均未发现同等量级的竞争对手。然而出海挑战不容小觑。地方法律法规滞后、数据本地化要求、运营团队本土化等难题,使得全球化“像重新创业一次”。未来:从万台到百万台,路权开放成关键变量当被问及行业天花板时,余恩源指向中国3000多万辆城市配送商用车市场:“L4赛道符合指数级发展规律,今年1万台,明年5万台,后年10万台,长远目标百万台。”但他也指出,路权开放速度取决于社会需求规模。“管理部门要看需求有多大。需求足够大,路权才会逐步放开。”值得注意的是,无人车在极端天气下的价值正被验证。深圳台风期间,200余台新石器车仍24小时运行,成为物流韧性的重要补充。一万台交付是无人配送行业的“iPhone时刻”——它证明技术可行、成本可控、需求真实。但正如余恩源所言:“二级市场是结果,做好业务才是根本。”在资本热捧与市场爆发的表象下,企业仍需穿越社会认知、安全合规、全球化运营的深水区。无人车不再只是科技公司的试验品,而是物流基础设施的重要拼图。其未来不仅关乎商业成败,更关乎城市智慧化进程与全球供应链重构。新石器的万台交付是起点,而行业真正的突破,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