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QTIPJu8sw tech.huanqiu.comarticle环球问策 | 超云万峰:破解电力系统“兼容”“安全”双重困局,需要引入AI能力/e3pmh164r/e3pmtmdvg【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秦耳】随着能源转型的持续深入,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正迎来关键的攻坚期。系统兼容性不足、安全保障压力大、绿色低碳与高效运营难平衡等问题,成为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 “拦路虎”。尤其是当下,由于新能源发电固有的强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叠加电网弹性不足,使得新能源电力利用率不足,造成风光电中大量“废电”。面对这一问题,国家能源局也在近期出台《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推动新型储能利用水平提升,主要包括推动新型储能调控方式创新、合理提升新型储能调用水平、提高新型储能调度适应能力,鼓励新型储能全面参与电能量市场、引导新型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而面对电力储能,在物理储能的基础上,也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平衡新能源电力带来的波动。9月17日,超云数字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超云)在南京举办2025超云能源行业伙伴大会。会上,超云首席方案架构师张健指出,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源网荷储协调发展是新型电力系统主线,依托大型能源基地平衡出力、加速调度系统迭代,可应对新能源占比提升带来的稳定性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如何通过数字系统构建新型电力,记者也采访到超云副总裁万峰,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万峰认为,系统兼容性不足与安全保障压力大是两大核心痛点。目前,多数电力企业的现有系统来自不同供应商,数据格式、接口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整合难度极高;同时,在信创替代的大背景下,电力系统既要满足国产化替代要求,又需保障核心业务的稳定性与网络安全,双重压力让不少企业陷入“转型难”的困境。针对这些问题,超云提出“技术 + 标准 + 应用”三位一体的应对机制,通过生态共建与标准化落地破局。在生态层面,超云联合国内主流硬件厂商、软件服务商,打造符合信创要求的全栈解决方案,覆盖从服务器、存储、网络硬件到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的全链条;在标准层面,超云积极参与电力行业数字化标准制定,推动软硬件接口、数据格式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在应用层面,超云联合电网公司、发电企业、科研院所开展试点项目,将技术方案与实际业务场景深度融合,确保解决方案的实用性与可复制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借助AI对系统的实时调控也是不可或缺的”万峰讲到。从行业层面来看,AI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价值已全面凸显,在预测分析、智能调度、安全保障等关键场景中,AI能够大幅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与稳定性;从企业自身而言,超云在服务器硬件研发、多系统适配能力以及能源行业应用经验上的积累,为其布局AI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战略落地过程中,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以此平衡技术研发投入与市场需求。”万峰表示。一方面,超云持续加大前沿技术研发力度,聚焦AI算法优化、算力性能提升等核心领域,确保产品在技术层面的领先性,为行业提供具备高算力、高可靠性的AI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超云紧密贴合客户实际需求,推出落地性强的一体化产品,如SuperCube系列AI大模型一体机,帮助客户快速部署AI能力,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实现“研发端引领技术方向、市场端验证应用价值”的动态平衡。目前,超云依托两大AI平台构建算力支撑体系:云迹AI平台覆盖数据准备、模型开发、训练到推理部署的全生命周期,降低AI应用开发门槛;云擎AI平台专注高性能推理,保障AI应用在生产环境中的稳定运行。“降本增效和绿色低碳。电力企业既要保证运行安全稳定,又要节能、又要减碳,这是趋势。”万峰认为。电力企业需在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兼顾节能减碳与运营效率提升,而技术创新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驱动力。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深化AI、大数据、云边协同等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同时进一步完善开放生态,联合行业各方力量推动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迈向新高度,为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175851228528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王俊锋环球网1758512285289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0dbc70168b82700c5ee51936d39ab3bdu1.png{"email":"wangjunfeng@huanqiu.com","name":"王俊锋"}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秦耳】随着能源转型的持续深入,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正迎来关键的攻坚期。系统兼容性不足、安全保障压力大、绿色低碳与高效运营难平衡等问题,成为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 “拦路虎”。尤其是当下,由于新能源发电固有的强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叠加电网弹性不足,使得新能源电力利用率不足,造成风光电中大量“废电”。面对这一问题,国家能源局也在近期出台《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推动新型储能利用水平提升,主要包括推动新型储能调控方式创新、合理提升新型储能调用水平、提高新型储能调度适应能力,鼓励新型储能全面参与电能量市场、引导新型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而面对电力储能,在物理储能的基础上,也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平衡新能源电力带来的波动。9月17日,超云数字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超云)在南京举办2025超云能源行业伙伴大会。会上,超云首席方案架构师张健指出,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源网荷储协调发展是新型电力系统主线,依托大型能源基地平衡出力、加速调度系统迭代,可应对新能源占比提升带来的稳定性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如何通过数字系统构建新型电力,记者也采访到超云副总裁万峰,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万峰认为,系统兼容性不足与安全保障压力大是两大核心痛点。目前,多数电力企业的现有系统来自不同供应商,数据格式、接口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整合难度极高;同时,在信创替代的大背景下,电力系统既要满足国产化替代要求,又需保障核心业务的稳定性与网络安全,双重压力让不少企业陷入“转型难”的困境。针对这些问题,超云提出“技术 + 标准 + 应用”三位一体的应对机制,通过生态共建与标准化落地破局。在生态层面,超云联合国内主流硬件厂商、软件服务商,打造符合信创要求的全栈解决方案,覆盖从服务器、存储、网络硬件到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的全链条;在标准层面,超云积极参与电力行业数字化标准制定,推动软硬件接口、数据格式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在应用层面,超云联合电网公司、发电企业、科研院所开展试点项目,将技术方案与实际业务场景深度融合,确保解决方案的实用性与可复制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借助AI对系统的实时调控也是不可或缺的”万峰讲到。从行业层面来看,AI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价值已全面凸显,在预测分析、智能调度、安全保障等关键场景中,AI能够大幅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与稳定性;从企业自身而言,超云在服务器硬件研发、多系统适配能力以及能源行业应用经验上的积累,为其布局AI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战略落地过程中,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以此平衡技术研发投入与市场需求。”万峰表示。一方面,超云持续加大前沿技术研发力度,聚焦AI算法优化、算力性能提升等核心领域,确保产品在技术层面的领先性,为行业提供具备高算力、高可靠性的AI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超云紧密贴合客户实际需求,推出落地性强的一体化产品,如SuperCube系列AI大模型一体机,帮助客户快速部署AI能力,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实现“研发端引领技术方向、市场端验证应用价值”的动态平衡。目前,超云依托两大AI平台构建算力支撑体系:云迹AI平台覆盖数据准备、模型开发、训练到推理部署的全生命周期,降低AI应用开发门槛;云擎AI平台专注高性能推理,保障AI应用在生产环境中的稳定运行。“降本增效和绿色低碳。电力企业既要保证运行安全稳定,又要节能、又要减碳,这是趋势。”万峰认为。电力企业需在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兼顾节能减碳与运营效率提升,而技术创新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驱动力。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深化AI、大数据、云边协同等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同时进一步完善开放生态,联合行业各方力量推动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迈向新高度,为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