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AnsMR1q3Z tech.huanqiu.comarticle陕西“四个强化”加快科技成果专利转化运用/e3pmh164r/e3pn46ot6【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日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的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陕西强化保护运用、护航创新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的有关情况。 据会上介绍,近一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与西部各省(区、市),结合区域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条件,“一省一策”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截至今年6月,西部地区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53.1万件,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700.6万件,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978个,核准以地理标志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2399件,数量均保持稳步增长,这充分表明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陕西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截至今年6月,陕西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12.5万件,有效商标注册量87.9万件,地理标志产品96个。 陕西知识产权局局长沈黎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近年来,陕西知识产权系统锚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目标任务,加强部门间协同攻坚,加快专利转化运用。重点突出以下“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有组织科研,提供转化的支撑。制定《企业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申请前评估》两个地方标准,支持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等企业和院所牵头组建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助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问题。 同时推出了知识产权特派员制度,为重大科技项目提供一对一的服务。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比自2020年以来累计提升13个百分点,企业创新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该省知识产权局启动了“黑马企业”培育计划,按照“分级分类、按需服务、匹配政策”模式,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五链”资源精准滴灌,助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强化科产教融合,加快转化的速度。深化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该省83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3万余件专利已纳入全国可转化资源库。西北工业大学李贺军院士团队“2个月孵化估值2亿元企业”的案例,成为了陕西科技成果转化“陕西速度”的最新注脚。 同时,陕西是首批开展专利开放许可制度试点,在供需双方交易环节和许可成本上做减法,在资源整合与服务支持上做加法,激活高校和科研机构“沉睡专利”,匹配中小企业创新需求。通过推行以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改革”,以及陕西知识产权领域的赋权改革,三年来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向中小微企业转让专利1.2万余件。“西北工业大学以‘三项改革’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成功做法入选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 三是强化渠道畅通,提升转化的效率。创新推出“灵犀计划”,打造专利转化对接平台,打通“需求挖掘—智能匹配—资源对接—金融赋能”的服务链条。目前已聚焦氢能、数控机床等重点领域举办四期活动,梳理技术需求340余项,匹配2000余件五星专利,促成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车载氢燃料电池用超高速空气压缩机专利等56件专利对接成功,转化金额2.8亿元。建成氢能、钛及钛合金2个产业专利池。陕西已经连续三年举办“秦创原”高价值专利大赛,以赛助研、以赛提质、以赛促转,推动7个获奖项目落地实施。 四是强化专业服务,打造转化的生态。建设陕西省知识产权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推出公益性专利智能检索分析系统“灵琐”,全省重点产业链专利资源实现实时更新,用户数达1.2万,访问量319万次,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同时还引进专业技术交易机构落地陕西,组建“西安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完善转化服务链条。开展知识产权职称评定,打通知识产权人才的职业晋升通道。依托西安交通大学技术经理人学院,培养“知识产权+技术转化+产业运营”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运营实务人才。 据悉,未来陕西知识产权局将在继续做好这四个强化工作的基础上,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深化落实《进一步提升高校院所专利转化运用效益形成长效机制若干措施》,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研发到产品到走向市场的转化落地,助力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的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内容综合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安绮) 175688104098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冯超男环球网175688104098711[]{"email":"fengchaonan@huanqiu.com","name":"冯超男"}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日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的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陕西强化保护运用、护航创新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的有关情况。 据会上介绍,近一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与西部各省(区、市),结合区域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条件,“一省一策”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截至今年6月,西部地区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53.1万件,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700.6万件,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978个,核准以地理标志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2399件,数量均保持稳步增长,这充分表明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陕西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截至今年6月,陕西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12.5万件,有效商标注册量87.9万件,地理标志产品96个。 陕西知识产权局局长沈黎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近年来,陕西知识产权系统锚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目标任务,加强部门间协同攻坚,加快专利转化运用。重点突出以下“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有组织科研,提供转化的支撑。制定《企业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申请前评估》两个地方标准,支持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等企业和院所牵头组建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助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问题。 同时推出了知识产权特派员制度,为重大科技项目提供一对一的服务。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比自2020年以来累计提升13个百分点,企业创新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该省知识产权局启动了“黑马企业”培育计划,按照“分级分类、按需服务、匹配政策”模式,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五链”资源精准滴灌,助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强化科产教融合,加快转化的速度。深化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该省83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3万余件专利已纳入全国可转化资源库。西北工业大学李贺军院士团队“2个月孵化估值2亿元企业”的案例,成为了陕西科技成果转化“陕西速度”的最新注脚。 同时,陕西是首批开展专利开放许可制度试点,在供需双方交易环节和许可成本上做减法,在资源整合与服务支持上做加法,激活高校和科研机构“沉睡专利”,匹配中小企业创新需求。通过推行以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改革”,以及陕西知识产权领域的赋权改革,三年来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向中小微企业转让专利1.2万余件。“西北工业大学以‘三项改革’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成功做法入选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 三是强化渠道畅通,提升转化的效率。创新推出“灵犀计划”,打造专利转化对接平台,打通“需求挖掘—智能匹配—资源对接—金融赋能”的服务链条。目前已聚焦氢能、数控机床等重点领域举办四期活动,梳理技术需求340余项,匹配2000余件五星专利,促成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车载氢燃料电池用超高速空气压缩机专利等56件专利对接成功,转化金额2.8亿元。建成氢能、钛及钛合金2个产业专利池。陕西已经连续三年举办“秦创原”高价值专利大赛,以赛助研、以赛提质、以赛促转,推动7个获奖项目落地实施。 四是强化专业服务,打造转化的生态。建设陕西省知识产权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推出公益性专利智能检索分析系统“灵琐”,全省重点产业链专利资源实现实时更新,用户数达1.2万,访问量319万次,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同时还引进专业技术交易机构落地陕西,组建“西安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完善转化服务链条。开展知识产权职称评定,打通知识产权人才的职业晋升通道。依托西安交通大学技术经理人学院,培养“知识产权+技术转化+产业运营”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运营实务人才。 据悉,未来陕西知识产权局将在继续做好这四个强化工作的基础上,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深化落实《进一步提升高校院所专利转化运用效益形成长效机制若干措施》,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研发到产品到走向市场的转化落地,助力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的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内容综合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安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