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z9ykeeCVl tech.huanqiu.comarticle配天机器人郭涛:以AI破解预编程桎梏,激活工业机器人场景潜能/e3pmh164r/e3pmtmdvg【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郑湘琪】蓬勃发展的工业机器人,既是中国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的典型缩影,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亮眼名片。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过去十年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的硬件平台已相当成熟,但‘大脑’——即软件和智能水平还很有想象空间。随着‘大脑’的能力提升,场景逐步打开,潜在的市场规模将是当前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京城机电旗下配天机器人CTO郭涛在采访中表示。在他看来,预编程模式便是当前工业机器人“大脑”有待突破的桎梏。“传统工业机器人必须依赖预设程序才能工作,适合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制造场景。这导致他们很难在工件差异大、订单零散、单批产量小的生产场景落地,尤其是像造船、航空航天等领域以及众多中小企业。”郭涛以造车与造船的场景差异为例详细阐述,一个车型往往量产多年,一次编程可实现“一劳永逸”。“而造船业每个工件尺寸、重量、方向都有差异,编程的时间可能是焊接时间的数倍,这种投入产出比让企业宁愿用人工。”为破解工业机器人的预编程模式瓶颈,配天机器人自主研发出了绎焊智能体。据他介绍,该智能体面向多行业钢结构零部件的焊接场景,搭配弧焊专用本体、弧焊功能包,具有自主识别、焊缝提取、智能避障等功能,可实现焊接过程的全面自动化与智能化。“绎焊智能体能将产品换型准备时间压缩至分钟级,大幅降低产品换型成本。它支持根据生产需求开展产线柔性化部署与布局优化,可将产品安装、调试、试生产、培训的全套流程压缩至小时级,从而大大降低产品的部署调试时间。”郭涛谈到,绎焊智能体还与配天云端智能中枢深度联动,可持续进行焊接过程大数据分析、知识富集与模型进化,实现终身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焊接的泛化能力。简言之,作为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驱动的焊接具身智能体,它的“眼睛”能实时感知场景、识别工件并逆向建模焊缝;“大脑”能通过海量数据训练,自动生成最优焊接路径与工艺参数,实现一键式智能焊接,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降本增效。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被“预编程门槛”挡在门外的场景,将被逐步打开。事实上,绎焊智能体是配天机器人“AI+机器人”战略的重要注脚。而为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护城河,配天机器人还积极构建创新生态圈。比如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京城机电所属中航迈特、配天机器人与北京亦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所属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各方将充分发挥在各自领域的资源及技术优势,建立多方式、多层次的合作伙伴关系,依托现有的人才、技术和装备基础,聚焦关键技术需求,在工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通过市场资源共享、技术协作、产业基地建设等多元化方式,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重大技术攻关,共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谈到当前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趋势,郭涛说,“具身智能的技术难度远超大语言模型,因为它涉及复杂的多模态感知、高维动作规划以及实时决策与执行闭环等方面。这也就不难理解,与大语言模型相比,具身智能目前真正的商业化落地应用还较少。但行业正快速向前推进,这个过程也非常艰难,至于达到人们理想中‘随便给个活都能干’的通用水平,可能还需要至少5到10年的技术攻关。”尽管道阻且长,但配天机器人已将视野投向广阔的智能制造未来,并稳步向前迈进。郭涛告诉记者,配天机器人的愿景是让“智造”变得触手可及。“当前操作工业机器人仍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而AI发展的核心价值,恰恰在于让这些复杂的设备变得易用。通过AI赋能,用户只需进行简单的操作,就能指挥机器人精准地完成复杂的工艺任务,而这正是人工智能为制造业带来的革命性转变。”175566880512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吴涛环球网1755668805126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2fae2810912d436a33b1200910b70f77u1.png{"email":"wutao@huanqiu.com","name":"吴涛"}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郑湘琪】蓬勃发展的工业机器人,既是中国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的典型缩影,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亮眼名片。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过去十年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的硬件平台已相当成熟,但‘大脑’——即软件和智能水平还很有想象空间。随着‘大脑’的能力提升,场景逐步打开,潜在的市场规模将是当前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京城机电旗下配天机器人CTO郭涛在采访中表示。在他看来,预编程模式便是当前工业机器人“大脑”有待突破的桎梏。“传统工业机器人必须依赖预设程序才能工作,适合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制造场景。这导致他们很难在工件差异大、订单零散、单批产量小的生产场景落地,尤其是像造船、航空航天等领域以及众多中小企业。”郭涛以造车与造船的场景差异为例详细阐述,一个车型往往量产多年,一次编程可实现“一劳永逸”。“而造船业每个工件尺寸、重量、方向都有差异,编程的时间可能是焊接时间的数倍,这种投入产出比让企业宁愿用人工。”为破解工业机器人的预编程模式瓶颈,配天机器人自主研发出了绎焊智能体。据他介绍,该智能体面向多行业钢结构零部件的焊接场景,搭配弧焊专用本体、弧焊功能包,具有自主识别、焊缝提取、智能避障等功能,可实现焊接过程的全面自动化与智能化。“绎焊智能体能将产品换型准备时间压缩至分钟级,大幅降低产品换型成本。它支持根据生产需求开展产线柔性化部署与布局优化,可将产品安装、调试、试生产、培训的全套流程压缩至小时级,从而大大降低产品的部署调试时间。”郭涛谈到,绎焊智能体还与配天云端智能中枢深度联动,可持续进行焊接过程大数据分析、知识富集与模型进化,实现终身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焊接的泛化能力。简言之,作为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驱动的焊接具身智能体,它的“眼睛”能实时感知场景、识别工件并逆向建模焊缝;“大脑”能通过海量数据训练,自动生成最优焊接路径与工艺参数,实现一键式智能焊接,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降本增效。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被“预编程门槛”挡在门外的场景,将被逐步打开。事实上,绎焊智能体是配天机器人“AI+机器人”战略的重要注脚。而为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护城河,配天机器人还积极构建创新生态圈。比如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京城机电所属中航迈特、配天机器人与北京亦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所属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各方将充分发挥在各自领域的资源及技术优势,建立多方式、多层次的合作伙伴关系,依托现有的人才、技术和装备基础,聚焦关键技术需求,在工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通过市场资源共享、技术协作、产业基地建设等多元化方式,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重大技术攻关,共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谈到当前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趋势,郭涛说,“具身智能的技术难度远超大语言模型,因为它涉及复杂的多模态感知、高维动作规划以及实时决策与执行闭环等方面。这也就不难理解,与大语言模型相比,具身智能目前真正的商业化落地应用还较少。但行业正快速向前推进,这个过程也非常艰难,至于达到人们理想中‘随便给个活都能干’的通用水平,可能还需要至少5到10年的技术攻关。”尽管道阻且长,但配天机器人已将视野投向广阔的智能制造未来,并稳步向前迈进。郭涛告诉记者,配天机器人的愿景是让“智造”变得触手可及。“当前操作工业机器人仍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而AI发展的核心价值,恰恰在于让这些复杂的设备变得易用。通过AI赋能,用户只需进行简单的操作,就能指挥机器人精准地完成复杂的工艺任务,而这正是人工智能为制造业带来的革命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