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iZjOtMfJN tech.huanqiu.comarticle当AI眼镜叩响大众市场,这会是第二个iPhone时刻吗?/e3pmh164r/e3pmh3dh4在电影《碟中谍》中,阿汤哥佩戴隐形眼镜进行身份识别,目标定位;《钢铁侠》系列中,托尼·斯塔克佩戴的智能眼镜,不仅能显示各种数据、分析信息,还能与AI助手贾维斯实时沟通协作。科幻总是超前于技术展示着人们对未来的想象。从“外部工具”到“第二大脑”,AI眼镜在银幕上的形象演变,恰是人类对“技术如何重构感知”的持续探索。当小米带着1999元的AI眼镜“试探”大众市场时,普通消费者也开始意识到:科幻电影里的“未来眼镜”正在一步步走进现实。AI眼镜赛道开启“百镜大战2.0”要说AI眼镜如今有多火爆,通过第二季度科技新产品的发布情况便可见一斑。5月25日,李未可上线3款AI眼镜,把产品做“轻”;5月27日,雷鸟创新推出X3 Pro等4款新品,将轻量级AR眼镜的技术“卷”向新高度;小米AI眼镜于6月26日发布,转天Rokid创始人祝铭明便上演了一场“演讲稿在眼镜里动动戒指就翻页”的发布会。海外科技巨头的加码更将这场博弈扩大到全球范围。谷歌重启眼镜项目,与中国企业XREAL合作发布Project Aura;Meta推出全新眼镜产品系列Oakley Meta,还拿出35亿美元投资雷朋母公司依视路陆逊梯卡,试图通过传统眼镜渠道渗透大众市场;在苹果产品路线图中,未来三年将有一批智能眼镜发布。而相比2016年前后的“百镜大战1.0”,曾因硬件笨重、内容匮乏而黯然收场,2.0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从极客玩具走向大众工具2012年,谷歌发布了“拓展现实”眼镜Project Glass,由公司最神秘的X实验室团队开发。初级版定金高达1500美元,过高的成本导致产品难以大范围推广,缺少杀手级应用更让其无法发挥真正价值。最终在2015年初,谷歌停止了眼镜的“探索者”项目。十年后,谷歌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绝非偶然。技术、生态、产品的协同突破为AI眼镜市场的发展铺平道路。技术跨越式突破,AI眼镜更强了雷鸟创始人及CEO李宏伟曾在接受采访时将AI+AR的发展方向分为三个阶段:不带显示的AI眼镜(如RayBan-Meta、雷鸟V3和小米AI眼镜)、带显示的AR眼镜、将AR与AI进行深度融合的眼镜。在业内看来,不带显示的AI眼镜更像是行业发展初期的过渡方案,未来会向AI+AR的方向演进。光学显示是眼镜产品最核心的技术,它决定了眼镜的人机交互、成本和形态。有行业人士透露,这部分成本约占整机的43%,占比最大。而在诸多个方案中,彩色MicroLED+光波导方案无疑是技术栈最高、也是最被认可的“终极方案”。李宏伟介绍,“这方面是雷鸟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我们做了长时间的积累和突破。”最新发布的雷鸟X3 Pro AR眼镜搭载全球最小可量产全彩萤火光引擎,以及与应用材料联合研发的纳米光刻蚀RayNeo光波导,可以实现43英寸全彩3D空中透明屏显示效果。此外,运用语音、手势、眼动的人机交互技术大幅提升产品控制的效率,空间定位系统(SLAM算法)帮助实现实时翻译并直接显示在眼前的全新体验。大模型落地则赋予AI眼镜真正的“大脑”。雷鸟创新通过与阿里通义大模型实现互相独家的合作,打造了第一个完全基于眼镜出发的大模型。生态构建,AI眼镜“去手机化”早期智能眼镜的困境在于太像“穿戴式的手机配件”。当AI眼镜想要成为数字世界的新接口时,构建适配的生态体系是“去手机化”标签的重要一步。 李宏伟介绍,雷鸟创新在应用生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除了一方应用外,雷鸟还与阿里通义打造了眼镜定制版的可视化大模型,与支付宝合作开发眼镜支付功能,与高德地图打造空间导航与本地服务,与微信小程序共建AR版小程序等等。面向用户与开发者,雷鸟还开放了零代码开发环境的AI智能体开发平台“RayNeo AI Studio”、AI+AR开发者平台,借助更多用户与开发者的能力,加速AR眼镜生态构建。场景丰富价格下探,AI眼镜更有市场现在的AI+AR眼镜已经可以完成很多的工作,比如AI翻译、空间导航、提词、智能问答、LiveAI、摄影摄像、通话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供应链的完善,AI眼镜应用场景更加丰富,成本也能降低,从而带动消费市场。小米新品首发72小时卖出近5万台,雷鸟创新在今年618全周期销量同比增长3.36倍,市场对此类产品反应积极。艾瑞最新调研显示,近61%的受访者已购买或计划购买智能眼镜,AI功能眼镜整体购买意愿接近四成,2000-3000元价位段更被认可。用户对AI眼镜的消费表现出较高的尝试意愿,愿意持续投资升级设备。同时,官方支持和平台专属优惠对兴趣客有较大吸引力,也进一步刺激消费。在李宏伟看来,智能眼镜距离大众的生活并没有那么遥远,“现在在飞机、高铁甚至地铁上也经常能够看到用户使用智能眼镜。眼镜已经度过了PMF(Product-Market Fit)验证阶段,相信2025-2027年会有非常大的增长。”眼镜–人类触探虚拟世界的“入口”作为科技行业的资深创业者,李宏伟在2021年便判断AR眼镜将成为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随后在深圳创立了雷鸟创新。如今在中国市场,每卖出2台AR/AI眼镜就有1台来自雷鸟。(洛图科技数据)近期,科技高管们更是将AI眼镜的地位捧到了划时代的高度。雷军认为“AI眼镜是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也是随身AI的入口。”所以为什么是眼镜呢?到目前为止,我们能够与AI进行交互的窗口有很多:手机、电脑、智能音箱,甚至OpenAI已经开始设想“AI首饰”了。但眼镜却显得格外被重视。眼镜占据了头部信息生态位,贴近人体的眼睛、嘴巴、耳朵等主要交互器官,轻量化的设计又使其具备全场景使用和全天候佩戴的特性。李宏伟则传达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电脑和手机等产品,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是分离的”,他表示,“比如手机导航指示你目的地就在前方大楼,但当你面对三栋未标识的大楼时,你无法确定哪一栋楼才是目的地。其次是AI的应用,眼镜是AI最好的载体,因为它能看你所看,听你所听,并把这些数据和信息传输给AI系统,通过多模态大模型进行处理,与你进行自然的交互。眼镜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虚实融合,创造一个不一样的、升级的、更加丰富的场景生态。”下一代的“智能手机”AI眼镜市场发展还处于早期,但已表现出巨大潜力。市场研究机构IDC的预测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1451.8万台,同比增长42.5%;中国市场出货量预计可达290.7万台,同比增长21.1%。当然,面对用户的反馈,续航、重量、隐私等问题还需要从业者的关注。李宏伟称,“智能眼镜现在还不能算是一个成熟品类,或多或是会遇到一些问题。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光学和电池等技术的突破,这些问题都逐步改善。”业界普遍认为,未来3至5年,AI眼镜有望迎来消费拐点,逐步走进更多消费者的生活。李宏伟坚定地表示,AR眼镜就是下一代的“智能手机”,像手机替代电脑一样,占据用户越来越多的时间。“它是下一代计算平台,未来上会达到一年十几亿台的销量。”正如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所说:“未来已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AI眼镜正从银幕走入现实,即便我们还未亲身体验,也无法改变正身处一场关于人类未来交互方式的巨大变革中。技术的终极价值不在于颠覆,而是找到人与世界连接的最佳方式。或许在不远的未来,戴上眼镜,我们都可以尝试换一种方式看星星。1753942134007责编:徐娜美通社1753942134007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58bfe215f12f91304a9ea08eb042a37d.jpg{"email":"xuna@huanqiu.com","name":"徐娜"}
在电影《碟中谍》中,阿汤哥佩戴隐形眼镜进行身份识别,目标定位;《钢铁侠》系列中,托尼·斯塔克佩戴的智能眼镜,不仅能显示各种数据、分析信息,还能与AI助手贾维斯实时沟通协作。科幻总是超前于技术展示着人们对未来的想象。从“外部工具”到“第二大脑”,AI眼镜在银幕上的形象演变,恰是人类对“技术如何重构感知”的持续探索。当小米带着1999元的AI眼镜“试探”大众市场时,普通消费者也开始意识到:科幻电影里的“未来眼镜”正在一步步走进现实。AI眼镜赛道开启“百镜大战2.0”要说AI眼镜如今有多火爆,通过第二季度科技新产品的发布情况便可见一斑。5月25日,李未可上线3款AI眼镜,把产品做“轻”;5月27日,雷鸟创新推出X3 Pro等4款新品,将轻量级AR眼镜的技术“卷”向新高度;小米AI眼镜于6月26日发布,转天Rokid创始人祝铭明便上演了一场“演讲稿在眼镜里动动戒指就翻页”的发布会。海外科技巨头的加码更将这场博弈扩大到全球范围。谷歌重启眼镜项目,与中国企业XREAL合作发布Project Aura;Meta推出全新眼镜产品系列Oakley Meta,还拿出35亿美元投资雷朋母公司依视路陆逊梯卡,试图通过传统眼镜渠道渗透大众市场;在苹果产品路线图中,未来三年将有一批智能眼镜发布。而相比2016年前后的“百镜大战1.0”,曾因硬件笨重、内容匮乏而黯然收场,2.0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从极客玩具走向大众工具2012年,谷歌发布了“拓展现实”眼镜Project Glass,由公司最神秘的X实验室团队开发。初级版定金高达1500美元,过高的成本导致产品难以大范围推广,缺少杀手级应用更让其无法发挥真正价值。最终在2015年初,谷歌停止了眼镜的“探索者”项目。十年后,谷歌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绝非偶然。技术、生态、产品的协同突破为AI眼镜市场的发展铺平道路。技术跨越式突破,AI眼镜更强了雷鸟创始人及CEO李宏伟曾在接受采访时将AI+AR的发展方向分为三个阶段:不带显示的AI眼镜(如RayBan-Meta、雷鸟V3和小米AI眼镜)、带显示的AR眼镜、将AR与AI进行深度融合的眼镜。在业内看来,不带显示的AI眼镜更像是行业发展初期的过渡方案,未来会向AI+AR的方向演进。光学显示是眼镜产品最核心的技术,它决定了眼镜的人机交互、成本和形态。有行业人士透露,这部分成本约占整机的43%,占比最大。而在诸多个方案中,彩色MicroLED+光波导方案无疑是技术栈最高、也是最被认可的“终极方案”。李宏伟介绍,“这方面是雷鸟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我们做了长时间的积累和突破。”最新发布的雷鸟X3 Pro AR眼镜搭载全球最小可量产全彩萤火光引擎,以及与应用材料联合研发的纳米光刻蚀RayNeo光波导,可以实现43英寸全彩3D空中透明屏显示效果。此外,运用语音、手势、眼动的人机交互技术大幅提升产品控制的效率,空间定位系统(SLAM算法)帮助实现实时翻译并直接显示在眼前的全新体验。大模型落地则赋予AI眼镜真正的“大脑”。雷鸟创新通过与阿里通义大模型实现互相独家的合作,打造了第一个完全基于眼镜出发的大模型。生态构建,AI眼镜“去手机化”早期智能眼镜的困境在于太像“穿戴式的手机配件”。当AI眼镜想要成为数字世界的新接口时,构建适配的生态体系是“去手机化”标签的重要一步。 李宏伟介绍,雷鸟创新在应用生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除了一方应用外,雷鸟还与阿里通义打造了眼镜定制版的可视化大模型,与支付宝合作开发眼镜支付功能,与高德地图打造空间导航与本地服务,与微信小程序共建AR版小程序等等。面向用户与开发者,雷鸟还开放了零代码开发环境的AI智能体开发平台“RayNeo AI Studio”、AI+AR开发者平台,借助更多用户与开发者的能力,加速AR眼镜生态构建。场景丰富价格下探,AI眼镜更有市场现在的AI+AR眼镜已经可以完成很多的工作,比如AI翻译、空间导航、提词、智能问答、LiveAI、摄影摄像、通话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供应链的完善,AI眼镜应用场景更加丰富,成本也能降低,从而带动消费市场。小米新品首发72小时卖出近5万台,雷鸟创新在今年618全周期销量同比增长3.36倍,市场对此类产品反应积极。艾瑞最新调研显示,近61%的受访者已购买或计划购买智能眼镜,AI功能眼镜整体购买意愿接近四成,2000-3000元价位段更被认可。用户对AI眼镜的消费表现出较高的尝试意愿,愿意持续投资升级设备。同时,官方支持和平台专属优惠对兴趣客有较大吸引力,也进一步刺激消费。在李宏伟看来,智能眼镜距离大众的生活并没有那么遥远,“现在在飞机、高铁甚至地铁上也经常能够看到用户使用智能眼镜。眼镜已经度过了PMF(Product-Market Fit)验证阶段,相信2025-2027年会有非常大的增长。”眼镜–人类触探虚拟世界的“入口”作为科技行业的资深创业者,李宏伟在2021年便判断AR眼镜将成为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随后在深圳创立了雷鸟创新。如今在中国市场,每卖出2台AR/AI眼镜就有1台来自雷鸟。(洛图科技数据)近期,科技高管们更是将AI眼镜的地位捧到了划时代的高度。雷军认为“AI眼镜是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也是随身AI的入口。”所以为什么是眼镜呢?到目前为止,我们能够与AI进行交互的窗口有很多:手机、电脑、智能音箱,甚至OpenAI已经开始设想“AI首饰”了。但眼镜却显得格外被重视。眼镜占据了头部信息生态位,贴近人体的眼睛、嘴巴、耳朵等主要交互器官,轻量化的设计又使其具备全场景使用和全天候佩戴的特性。李宏伟则传达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电脑和手机等产品,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是分离的”,他表示,“比如手机导航指示你目的地就在前方大楼,但当你面对三栋未标识的大楼时,你无法确定哪一栋楼才是目的地。其次是AI的应用,眼镜是AI最好的载体,因为它能看你所看,听你所听,并把这些数据和信息传输给AI系统,通过多模态大模型进行处理,与你进行自然的交互。眼镜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虚实融合,创造一个不一样的、升级的、更加丰富的场景生态。”下一代的“智能手机”AI眼镜市场发展还处于早期,但已表现出巨大潜力。市场研究机构IDC的预测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1451.8万台,同比增长42.5%;中国市场出货量预计可达290.7万台,同比增长21.1%。当然,面对用户的反馈,续航、重量、隐私等问题还需要从业者的关注。李宏伟称,“智能眼镜现在还不能算是一个成熟品类,或多或是会遇到一些问题。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光学和电池等技术的突破,这些问题都逐步改善。”业界普遍认为,未来3至5年,AI眼镜有望迎来消费拐点,逐步走进更多消费者的生活。李宏伟坚定地表示,AR眼镜就是下一代的“智能手机”,像手机替代电脑一样,占据用户越来越多的时间。“它是下一代计算平台,未来上会达到一年十几亿台的销量。”正如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所说:“未来已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AI眼镜正从银幕走入现实,即便我们还未亲身体验,也无法改变正身处一场关于人类未来交互方式的巨大变革中。技术的终极价值不在于颠覆,而是找到人与世界连接的最佳方式。或许在不远的未来,戴上眼镜,我们都可以尝试换一种方式看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