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ZRRZqeB8L tech.huanqiu.comarticle【2025链博会】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孔洪亮:以“数字身份证”助推货畅其流,打通全球产业链“任督二脉”/e3pmh164r/e3pmtmdvg【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郑湘琪】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包装、家中新购置电器的机身一角、横跨大洋的集装箱侧壁……商品条码看似“不起眼”,却早已如空气般渗透进全球生产与流通的脉络,织就了一张贯通全球、支撑现代经济高效运转的隐形巨网。“标准化编码如同全球化供应链的DNA。它决定了供应链系统的生命力、兼容性与进化潜力,特别是在应对可持续性挑战时不可或缺。”近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下称“链博会”)期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应用推广部主任孔洪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全球贸易格局调整与价值链重构背景下,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2025版《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显示,韧性是全球供应链最大的短板,全球供应链韧性水平的提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包括全面提升供应链的发展环境、连接程度和创新能力。作为全球统一的 “数字化身份证”,商品条码也是“产品流通身份证”和“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在畅通“双循环”、赋能供应链韧性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从国内循环来看,孔洪亮以一瓶矿泉水举例称,“瓶身上的条码是货畅其流的起点,它串联起生产采购、仓储物流、零售结算及消费者溯源等全环节信息,打破行业区域信息壁垒。在更广泛的行业,它还能助力农产品溯源、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管理,让供应链更高效透明,增强产业链韧性。”在助力我国“以旧换新”精准补贴层面,商品条码同样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孔洪亮谈到,商品条码被列为补贴产品入库的必要条件,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补贴申领、过程监管、风险防控、数据共享等方面价值显著。“目前5000余万件家电产品已完成核验,我们还将这一模式延伸至家装、厨卫等非标消费品,研究推出‘商品条码+应用’定制化技术方案,筑牢补贴发放的信任堤坝。”而从国际循环来看,商品条码的全球通用性成为贸易 “通用语言”,大幅降低跨境贸易技术壁垒和沟通成本,既让 “中国制造” 高效进入全球市场,也让国外商品顺畅融入国内供给。据孔洪亮介绍,商品条码系统即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 是全球商贸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供应链标准和商贸语言,其本质是给供应链的流转安装“统一的坐标轴”,发挥着串联供应链全链条实物流与信息流的“纽带”作用,对于商品全球流通和跨境供应链流转至关重要。其就像产品的国际通行“护照”,解决了跨境流通中的身份互认难题,让中国制造的产品能在全球顺畅通行。记者获悉,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还参与建设了中非贸易数字化互信验证平台,基于物品编码技术和数字化验证等应用促进中非消费品领域贸易往来。“我们核心是通过‘一物一码+数据互认’破解信任难题。中国输非产品因缺乏有效验证导致在非洲市场上流通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非洲产品也存在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商品条码可通过平台实现双向可信验证,既保障非洲输华产品的 ‘身份真实’,又支持中国输非产品的信息共享,更好地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中非双方企业的合法权益。”孔洪亮说。值得一提的是,为助力中企合规出海,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本地化适配,重点应对欧盟DPP等新兴法规的编码与数据要求。孔洪亮解释称,“我们正推广商品条码(GTIN)作为产品核心标识,为未来欧盟DPP提供关键数据容器,利用商品条码关联产品碳足迹、回收材料比例等ESG数据。这为输欧企业提前布局欧盟DPP打下基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基于其建设的全球最大商品数据库,助力我国累计130多万家企业将近2.3亿种商品信息同步全球,显著增强了国际市场竞争力。标准与数据的协同,在筑牢供应链韧性底座的同时,也推动全球供应链从“物理连接”迈向“数字互联”的新阶段。展望未来,孔洪亮告诉记者,“我们期待以全球统一编码标准为纽带,打破行业、区域、企业间的信息壁垒,推动原料、生产、物流、销售全环节数据依规共享,让上下游精准对接需求、高效协同决策,构建一个更畅通、更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链生态,更好地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175299120330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王楠环球网175299120330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a7fbe713b359ba37a88cc93b5647e2b2u1.png{"email":"zhengxiangqi@huanqiu.com","name":"郑湘琪"}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郑湘琪】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包装、家中新购置电器的机身一角、横跨大洋的集装箱侧壁……商品条码看似“不起眼”,却早已如空气般渗透进全球生产与流通的脉络,织就了一张贯通全球、支撑现代经济高效运转的隐形巨网。“标准化编码如同全球化供应链的DNA。它决定了供应链系统的生命力、兼容性与进化潜力,特别是在应对可持续性挑战时不可或缺。”近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下称“链博会”)期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应用推广部主任孔洪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全球贸易格局调整与价值链重构背景下,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2025版《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显示,韧性是全球供应链最大的短板,全球供应链韧性水平的提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包括全面提升供应链的发展环境、连接程度和创新能力。作为全球统一的 “数字化身份证”,商品条码也是“产品流通身份证”和“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在畅通“双循环”、赋能供应链韧性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从国内循环来看,孔洪亮以一瓶矿泉水举例称,“瓶身上的条码是货畅其流的起点,它串联起生产采购、仓储物流、零售结算及消费者溯源等全环节信息,打破行业区域信息壁垒。在更广泛的行业,它还能助力农产品溯源、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管理,让供应链更高效透明,增强产业链韧性。”在助力我国“以旧换新”精准补贴层面,商品条码同样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孔洪亮谈到,商品条码被列为补贴产品入库的必要条件,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补贴申领、过程监管、风险防控、数据共享等方面价值显著。“目前5000余万件家电产品已完成核验,我们还将这一模式延伸至家装、厨卫等非标消费品,研究推出‘商品条码+应用’定制化技术方案,筑牢补贴发放的信任堤坝。”而从国际循环来看,商品条码的全球通用性成为贸易 “通用语言”,大幅降低跨境贸易技术壁垒和沟通成本,既让 “中国制造” 高效进入全球市场,也让国外商品顺畅融入国内供给。据孔洪亮介绍,商品条码系统即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 是全球商贸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供应链标准和商贸语言,其本质是给供应链的流转安装“统一的坐标轴”,发挥着串联供应链全链条实物流与信息流的“纽带”作用,对于商品全球流通和跨境供应链流转至关重要。其就像产品的国际通行“护照”,解决了跨境流通中的身份互认难题,让中国制造的产品能在全球顺畅通行。记者获悉,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还参与建设了中非贸易数字化互信验证平台,基于物品编码技术和数字化验证等应用促进中非消费品领域贸易往来。“我们核心是通过‘一物一码+数据互认’破解信任难题。中国输非产品因缺乏有效验证导致在非洲市场上流通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非洲产品也存在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商品条码可通过平台实现双向可信验证,既保障非洲输华产品的 ‘身份真实’,又支持中国输非产品的信息共享,更好地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中非双方企业的合法权益。”孔洪亮说。值得一提的是,为助力中企合规出海,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本地化适配,重点应对欧盟DPP等新兴法规的编码与数据要求。孔洪亮解释称,“我们正推广商品条码(GTIN)作为产品核心标识,为未来欧盟DPP提供关键数据容器,利用商品条码关联产品碳足迹、回收材料比例等ESG数据。这为输欧企业提前布局欧盟DPP打下基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基于其建设的全球最大商品数据库,助力我国累计130多万家企业将近2.3亿种商品信息同步全球,显著增强了国际市场竞争力。标准与数据的协同,在筑牢供应链韧性底座的同时,也推动全球供应链从“物理连接”迈向“数字互联”的新阶段。展望未来,孔洪亮告诉记者,“我们期待以全球统一编码标准为纽带,打破行业、区域、企业间的信息壁垒,推动原料、生产、物流、销售全环节数据依规共享,让上下游精准对接需求、高效协同决策,构建一个更畅通、更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链生态,更好地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