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n8dyXBp8c tech.huanqiu.comarticle走进纸上“熊猫博物馆”/e3pmh164r/e3pmh16qj◎代小佩翻开《熊猫世界》的那个上午,北京的大风正拍打着窗棂。从始熊猫化石在云南首次被发现,到汉代薄太后陵墓中发掘出熊猫颅骨,再到熊猫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这本书生动展现了大熊猫走过的800万年历程。熊猫憨态可掬,讨人喜欢,可谓动物界的“顶流”。不过大概很少有人知道,熊猫的名字是从“猫熊”变成“熊猫”的,熊猫吃竹子会用到独特的“伪拇指”,熊猫的黑眼圈能防晒……翻看《熊猫世界》这本书,你能了解很多关于熊猫的冷知识。 作者金双用轻松活泼的笔触,把成都大熊猫博物馆的主要内容“搬”到了纸上,将熊猫演化史铺陈为震撼的生命长卷。翻看这本书,你会发现,从始熊猫在潮湿丛林中的驻足,到现代熊猫为适应冰川期被迫转型的“素食革命”,每个进化节点都暗含着熊猫的生存智慧。无论是“伪拇指”的演化,还是黑眼圈的防晒功能,看似无关紧要的变化,其实是以退为进的策略。这种“适者生存”的思维帮助熊猫家族习得超级进化技能,为熊猫这个物种走过漫长的岁月提供了重要支撑。熊猫家族熬过冰川纪大灭绝,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未来将何去何从呢?书中呈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案例:秦岭—淮河以南的大山深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曾缔造了持续200多万年的生态盛世,而今,这幅生态图景中的多数物种已经灭绝。只有熊猫等少数动物在破碎的栖息地之间续写物种传奇。每只成年熊猫大概需要5平方公里的领地(相当于70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才能保证生存。可是,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张,熊猫家园被挤占,族群被迫分隔,栖息地支离破碎,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生态悲剧不能重演。从1973年我国启动首次大熊猫普查,到“五一棚”观测站升起第一缕炊烟,从无线电颈圈在密林间传递生命信号,到2.2万平方公里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熊猫世界》呈现了保护生态的“中国答卷”。特别是对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乔治·夏勒等科研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刻画,让读者深刻意识到,熊猫保护是科研人员用胶鞋丈量出的每一里山路,是实验室里完成的每一次实验。这本书的珍贵,还在于它打破了“保护熊猫就是保护萌宠”的浅层认知。作者带我们穿越地质纪年的迷雾,目睹剑齿象群消逝于气候变迁,见证熊猫在文明夹缝中开辟生路时,实际上在追问:智慧物种的真正尊严,究竟在于征服自然的野心,还是延续生命的觉悟?翻看这本书后,读者会找到自己的答案。当德国柏林动物园为熊猫建起“超级豪华别墅”,当日本东京上野动物园大熊猫馆复刻四川的自然景观,当法国博瓦勒野生动物园大熊猫馆仿照中国古典园林样式傲然挺立,对熊猫的保护已然升华为不同文明共同的实践样本。截至2023年底,共有56只大熊猫以科研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国外生活。它们不仅是需要被保护的珍贵生物,更是文明对话的友谊桥梁。书中还有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细节:秦汉先民误将舔食铁锅补盐的熊猫称作“食铁兽”。而今天,我们已领悟到,作为旗舰物种和“伞护种”,熊猫对于保护生态系统意义深远。从误解到共情,从利用到守护,这种认知转变印证着生态文明观的觉醒。正如熊猫通过改变食性赢得生存机会,我们为了适应变化也在调整发展范式——不断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1年前,我和《熊猫世界》的作者金双相识于北京。当时,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入选2023年度科普人物。金双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许诺:她和团队要努力促进熊猫知识的国际传播,讲好熊猫故事和中国生态文明故事。1年过去了,这本中英双语的《熊猫世界》摆放在我面前,让我十分感慨——她和团队兑现了承诺。合上书页,窗外风声已息,竹影摇曳的沙沙声挥之不去。再度回望800万年的熊猫历史,我们相信,在物种进化的长河中,人类有能力写出新的文明故事。1747962225192责编:王俊锋科技日报1747962225192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286f171d6c6ef156272e4fd949a820dd.jpg{"email":"wangjunfeng@huanqiu.com","name":"王俊锋"}
◎代小佩翻开《熊猫世界》的那个上午,北京的大风正拍打着窗棂。从始熊猫化石在云南首次被发现,到汉代薄太后陵墓中发掘出熊猫颅骨,再到熊猫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这本书生动展现了大熊猫走过的800万年历程。熊猫憨态可掬,讨人喜欢,可谓动物界的“顶流”。不过大概很少有人知道,熊猫的名字是从“猫熊”变成“熊猫”的,熊猫吃竹子会用到独特的“伪拇指”,熊猫的黑眼圈能防晒……翻看《熊猫世界》这本书,你能了解很多关于熊猫的冷知识。 作者金双用轻松活泼的笔触,把成都大熊猫博物馆的主要内容“搬”到了纸上,将熊猫演化史铺陈为震撼的生命长卷。翻看这本书,你会发现,从始熊猫在潮湿丛林中的驻足,到现代熊猫为适应冰川期被迫转型的“素食革命”,每个进化节点都暗含着熊猫的生存智慧。无论是“伪拇指”的演化,还是黑眼圈的防晒功能,看似无关紧要的变化,其实是以退为进的策略。这种“适者生存”的思维帮助熊猫家族习得超级进化技能,为熊猫这个物种走过漫长的岁月提供了重要支撑。熊猫家族熬过冰川纪大灭绝,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未来将何去何从呢?书中呈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案例:秦岭—淮河以南的大山深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曾缔造了持续200多万年的生态盛世,而今,这幅生态图景中的多数物种已经灭绝。只有熊猫等少数动物在破碎的栖息地之间续写物种传奇。每只成年熊猫大概需要5平方公里的领地(相当于70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才能保证生存。可是,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张,熊猫家园被挤占,族群被迫分隔,栖息地支离破碎,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生态悲剧不能重演。从1973年我国启动首次大熊猫普查,到“五一棚”观测站升起第一缕炊烟,从无线电颈圈在密林间传递生命信号,到2.2万平方公里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熊猫世界》呈现了保护生态的“中国答卷”。特别是对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乔治·夏勒等科研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刻画,让读者深刻意识到,熊猫保护是科研人员用胶鞋丈量出的每一里山路,是实验室里完成的每一次实验。这本书的珍贵,还在于它打破了“保护熊猫就是保护萌宠”的浅层认知。作者带我们穿越地质纪年的迷雾,目睹剑齿象群消逝于气候变迁,见证熊猫在文明夹缝中开辟生路时,实际上在追问:智慧物种的真正尊严,究竟在于征服自然的野心,还是延续生命的觉悟?翻看这本书后,读者会找到自己的答案。当德国柏林动物园为熊猫建起“超级豪华别墅”,当日本东京上野动物园大熊猫馆复刻四川的自然景观,当法国博瓦勒野生动物园大熊猫馆仿照中国古典园林样式傲然挺立,对熊猫的保护已然升华为不同文明共同的实践样本。截至2023年底,共有56只大熊猫以科研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国外生活。它们不仅是需要被保护的珍贵生物,更是文明对话的友谊桥梁。书中还有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细节:秦汉先民误将舔食铁锅补盐的熊猫称作“食铁兽”。而今天,我们已领悟到,作为旗舰物种和“伞护种”,熊猫对于保护生态系统意义深远。从误解到共情,从利用到守护,这种认知转变印证着生态文明观的觉醒。正如熊猫通过改变食性赢得生存机会,我们为了适应变化也在调整发展范式——不断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1年前,我和《熊猫世界》的作者金双相识于北京。当时,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入选2023年度科普人物。金双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许诺:她和团队要努力促进熊猫知识的国际传播,讲好熊猫故事和中国生态文明故事。1年过去了,这本中英双语的《熊猫世界》摆放在我面前,让我十分感慨——她和团队兑现了承诺。合上书页,窗外风声已息,竹影摇曳的沙沙声挥之不去。再度回望800万年的熊猫历史,我们相信,在物种进化的长河中,人类有能力写出新的文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