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b6kIGfh06 tech.huanqiu.comarticle专家齐聚“2025未来地球”大会 为气候科学传播“支招”/e3pmh164r/e3pmh18ap【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极端天气频发,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办的“2025未来地球: 科学与应用大会”上,多位专家针对气候科学传播提出实用策略,为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把脉开方”。科研语言通俗化,引发公众共鸣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胡占凡在“未来地球:科学与公众传播”分论坛指出,科学传播并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融合专业技巧与传播艺术的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将复杂科研语言转化为大众日常用语。他举例,“碳中和”概念虽宏观,却能从“点外卖的碳足迹”这类贴近生活的角度切入。相比抽象的“全球变暖上升1.5℃”数据,“北极熊找不到冰面”“上海可能有10天超40℃”等表述更易引发公众共鸣。同时,胡占凡强调,科学传播必须保证内容真实,这既需要科学家助力,也对媒体工作者的科学、新闻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传播要“多费口舌”,提升认知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通过视频参会时表示,气候变化是一门科学,科学传播需加大力度,面向公众与重要决策者普及。杜祥琬提及,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其此前还声称气候变化是中国的“阴谋”。杜祥琬介绍,现代气候变化科学发展近两百年,19世纪欧洲科学家奠定基础,20至21世纪的全球测量不断证实其科学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也多次系统评估。他呼吁,要让更多人尤其是决策者认识到“气候变化是科学”,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融合新兴技术,让科学“走近”大众科幻作家韩松结合自身创作经验指出,科幻作品描绘的未来已融入现实,人们需加深对科学的认识与理解。他认为,“2025未来地球:科学与应用大会”聚焦科学与应用结合,科学传播应依托专家研究、结合大众感受,让公众从极端天气的损失中意识到气候变化近在身边。此外,韩松强调科学传播要适应新媒介环境,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和各类平台,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双向互动+文化感,创新科普模式中国气象局二十四节气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宋英杰分享了科普经验,提出应开展双向科普和有文化感的科普。他认为,科普不应是单向输出,而应通过与网友互动,解答疑问、凝聚共识。宋英杰举例,厨师记录春菜入厨房时间、小朋友对节气冷暖的独特见解,都体现了科普融入生活、汇集大众智慧,能让科普更具趣味性。 在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这些专家的建议为气候科学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助力公众更好地理解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心月)174670968579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石婷婷环球网1746709685794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db964ce41264ad424c24ef43a71d5c24u1.png{"email":"shitingting@huanqiu.com","name":"石婷婷"}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极端天气频发,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办的“2025未来地球: 科学与应用大会”上,多位专家针对气候科学传播提出实用策略,为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把脉开方”。科研语言通俗化,引发公众共鸣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胡占凡在“未来地球:科学与公众传播”分论坛指出,科学传播并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融合专业技巧与传播艺术的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将复杂科研语言转化为大众日常用语。他举例,“碳中和”概念虽宏观,却能从“点外卖的碳足迹”这类贴近生活的角度切入。相比抽象的“全球变暖上升1.5℃”数据,“北极熊找不到冰面”“上海可能有10天超40℃”等表述更易引发公众共鸣。同时,胡占凡强调,科学传播必须保证内容真实,这既需要科学家助力,也对媒体工作者的科学、新闻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传播要“多费口舌”,提升认知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通过视频参会时表示,气候变化是一门科学,科学传播需加大力度,面向公众与重要决策者普及。杜祥琬提及,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其此前还声称气候变化是中国的“阴谋”。杜祥琬介绍,现代气候变化科学发展近两百年,19世纪欧洲科学家奠定基础,20至21世纪的全球测量不断证实其科学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也多次系统评估。他呼吁,要让更多人尤其是决策者认识到“气候变化是科学”,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融合新兴技术,让科学“走近”大众科幻作家韩松结合自身创作经验指出,科幻作品描绘的未来已融入现实,人们需加深对科学的认识与理解。他认为,“2025未来地球:科学与应用大会”聚焦科学与应用结合,科学传播应依托专家研究、结合大众感受,让公众从极端天气的损失中意识到气候变化近在身边。此外,韩松强调科学传播要适应新媒介环境,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和各类平台,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双向互动+文化感,创新科普模式中国气象局二十四节气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宋英杰分享了科普经验,提出应开展双向科普和有文化感的科普。他认为,科普不应是单向输出,而应通过与网友互动,解答疑问、凝聚共识。宋英杰举例,厨师记录春菜入厨房时间、小朋友对节气冷暖的独特见解,都体现了科普融入生活、汇集大众智慧,能让科普更具趣味性。 在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这些专家的建议为气候科学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助力公众更好地理解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