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JGe9xSza7 tech.huanqiu.comarticle武夷山国家公园:摸清生物“家底” 揭开物种新篇/e3pmh164r/e3pmh16qj◎本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黄 海不久前,武夷山国家公园公布为期3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最终成果。调查共发现植物、水生昆虫、大型真菌等多个类别的34个新物种,调查到10个中国新记录种。春天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观测的黄金季。树干上的鸟巢菌“探”出脑袋,南方红豆杉绽放出淡黄色花序,生长在沟谷地带的帽蕊草也进入了抽芽期……武夷山国家公园正以万物竞发的姿态,展示其生物多样性的独特魅力。武夷山国家公园位于东海之滨,素有“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等美誉。在首批5个国家公园里,该园率先开展生物资源本底调查。不久前,武夷山国家公园公布为期3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最终成果。调查共发现植物、水生昆虫、大型真菌等多个类别的34个新物种,调查到10个中国新记录种。充分摸清生物资源状况武夷山国家公园地处中亚热带,福建片区总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有着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野生动植物生存、栖息、繁衍提供了理想场所。“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是掌握地区生物资源状况的根本手段。”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科研监测中心工程师蔡斌介绍,为了提高武夷山国家公园管护能力和科研监测水平,掌握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状况,2021年,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为期3年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工作。这次本底调查由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牵头,2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实施。调查范围覆盖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的所有区域,调查囊括了主要生态系统和生物类群,涵盖了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两栖类动物、昆虫、微生物等多个类别。此次调查发表34个新种,其中昆虫27种、大型真菌5种、植物1种、两栖类动物1种。此外,调查还发现了3个中国新记录属,10个中国新记录种,1个福建省新记录属,63个福建省新记录种,进一步摸清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宝库“家底”。优良生态提供新种繁衍环境指示生物是指对某一环境特征具有某种指示特性的生物体,它们通常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时间受到特定环境变化影响,且能第一时间将这种影响表现出来的生物,被誉为“自然界的哨兵”。本次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发现的新种——武夷林蛙、舞虻、蚊科等,就具有上述特性,在特定情况下可用作环境指示生物。“虻类属于双翅目昆虫的一种,对生存和繁殖的条件要求较高。”本次调查9种舞虻的发现者、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研究生李美霖介绍,虻类生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清洁的水源、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适宜的湿度、较高的植被覆盖率,以及较少的人类干扰,此外,还需要较高的植物多样性、完整的食物链,以及充足的花蜜和其他有机物作为食物来源。李美霖说,舞虻是一种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的昆虫,且成虫寿命非常短。这次新发现的昆虫新种中,有不少舞虻科昆虫,而武夷山国家公园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它们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和繁殖条件。水生昆虫是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对维护武夷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这次本底调查过程中新发现了6个昆虫新种,包括武夷拟网蚊、尖吻拟网蚊、武夷倒毛摇蚊等。这些蚊科新种的幼虫生活在洁净溪流中,成虫多出现在山间溪流周边。它们对栖息环境的水质有很高要求,大多可以作为优良水质的指示物种。“这些新种的基因组有助于武夷山水生态环境的精细化监测,以及评估武夷山水质状况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蔡斌说。“武夷山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为新物种的发现提供了保障。”武夷林蛙发现者、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吴延庆说,近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局科研监测工作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最终促成武夷林蛙的发现。科技赋能提升资源监管水平正在“赶路”的食蟹獴;好奇打量相机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藏酋猴幼崽;在山坡上觅食的黄腹角雉;听到鸟鸣声后非常警惕的黄腹鼬;带着宝宝“闲逛”的小麂……这些画面均由布设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红外相机拍摄。在长达3年的调查过程中,科研人员共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布设样线1132条,样地、样方1215个,样点915个,红外相机743台。一系列技术手段在本次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昆虫调查过程中,科研人员会将采集到的幼虫和蛹原地饲养获得成虫标本,再通过体视镜和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经形态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技术手段的比对分析,进行物种鉴定。调查团队还将实验室分子DNA比对手段纳入物种鉴定的“常用工具箱”。此外,武夷山国家公园还设有智慧管理中心,它是整个国家公园的“枢纽”,可通过卫星遥感、红外相机、无人机、巡查记录仪等设备对公园内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据了解,武夷山国家公园所打造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可精准追踪生态动态。“这次本底调查为武夷山国家公园打下了良好的数据基础,提升了保护和监测水平。”蔡斌说。未来,武夷山国家公园还将进一步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智慧管理中心和科普宣教中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公园建设。蔡斌说,他们将以这次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数据为基础,陆续对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开展专项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园区内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措施和保护策略,全面提升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保护和监管能力。1744852283802责编:王俊锋科技日报1744852283802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31255fe32b65fd9c036d682e314497de.jpg{"email":"wangjunfeng@huanqiu.com","name":"王俊锋"}
◎本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黄 海不久前,武夷山国家公园公布为期3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最终成果。调查共发现植物、水生昆虫、大型真菌等多个类别的34个新物种,调查到10个中国新记录种。春天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观测的黄金季。树干上的鸟巢菌“探”出脑袋,南方红豆杉绽放出淡黄色花序,生长在沟谷地带的帽蕊草也进入了抽芽期……武夷山国家公园正以万物竞发的姿态,展示其生物多样性的独特魅力。武夷山国家公园位于东海之滨,素有“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等美誉。在首批5个国家公园里,该园率先开展生物资源本底调查。不久前,武夷山国家公园公布为期3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最终成果。调查共发现植物、水生昆虫、大型真菌等多个类别的34个新物种,调查到10个中国新记录种。充分摸清生物资源状况武夷山国家公园地处中亚热带,福建片区总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有着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野生动植物生存、栖息、繁衍提供了理想场所。“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是掌握地区生物资源状况的根本手段。”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科研监测中心工程师蔡斌介绍,为了提高武夷山国家公园管护能力和科研监测水平,掌握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状况,2021年,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为期3年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工作。这次本底调查由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牵头,2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实施。调查范围覆盖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的所有区域,调查囊括了主要生态系统和生物类群,涵盖了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两栖类动物、昆虫、微生物等多个类别。此次调查发表34个新种,其中昆虫27种、大型真菌5种、植物1种、两栖类动物1种。此外,调查还发现了3个中国新记录属,10个中国新记录种,1个福建省新记录属,63个福建省新记录种,进一步摸清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宝库“家底”。优良生态提供新种繁衍环境指示生物是指对某一环境特征具有某种指示特性的生物体,它们通常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时间受到特定环境变化影响,且能第一时间将这种影响表现出来的生物,被誉为“自然界的哨兵”。本次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发现的新种——武夷林蛙、舞虻、蚊科等,就具有上述特性,在特定情况下可用作环境指示生物。“虻类属于双翅目昆虫的一种,对生存和繁殖的条件要求较高。”本次调查9种舞虻的发现者、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研究生李美霖介绍,虻类生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清洁的水源、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适宜的湿度、较高的植被覆盖率,以及较少的人类干扰,此外,还需要较高的植物多样性、完整的食物链,以及充足的花蜜和其他有机物作为食物来源。李美霖说,舞虻是一种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的昆虫,且成虫寿命非常短。这次新发现的昆虫新种中,有不少舞虻科昆虫,而武夷山国家公园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它们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和繁殖条件。水生昆虫是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对维护武夷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这次本底调查过程中新发现了6个昆虫新种,包括武夷拟网蚊、尖吻拟网蚊、武夷倒毛摇蚊等。这些蚊科新种的幼虫生活在洁净溪流中,成虫多出现在山间溪流周边。它们对栖息环境的水质有很高要求,大多可以作为优良水质的指示物种。“这些新种的基因组有助于武夷山水生态环境的精细化监测,以及评估武夷山水质状况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蔡斌说。“武夷山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为新物种的发现提供了保障。”武夷林蛙发现者、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吴延庆说,近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局科研监测工作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最终促成武夷林蛙的发现。科技赋能提升资源监管水平正在“赶路”的食蟹獴;好奇打量相机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藏酋猴幼崽;在山坡上觅食的黄腹角雉;听到鸟鸣声后非常警惕的黄腹鼬;带着宝宝“闲逛”的小麂……这些画面均由布设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红外相机拍摄。在长达3年的调查过程中,科研人员共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布设样线1132条,样地、样方1215个,样点915个,红外相机743台。一系列技术手段在本次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昆虫调查过程中,科研人员会将采集到的幼虫和蛹原地饲养获得成虫标本,再通过体视镜和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经形态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技术手段的比对分析,进行物种鉴定。调查团队还将实验室分子DNA比对手段纳入物种鉴定的“常用工具箱”。此外,武夷山国家公园还设有智慧管理中心,它是整个国家公园的“枢纽”,可通过卫星遥感、红外相机、无人机、巡查记录仪等设备对公园内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据了解,武夷山国家公园所打造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可精准追踪生态动态。“这次本底调查为武夷山国家公园打下了良好的数据基础,提升了保护和监测水平。”蔡斌说。未来,武夷山国家公园还将进一步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智慧管理中心和科普宣教中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公园建设。蔡斌说,他们将以这次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数据为基础,陆续对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开展专项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园区内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措施和保护策略,全面提升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保护和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