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CbeGMejnn tech.huanqiu.comarticle戈壁滩长出“生态树” 沙棘果化身“致富果”/e3pmh164r/e3pmh16qj◎本报记者 梁 乐 通讯员 陈疆林 谢 令随着春天的到来,在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一丛丛沙棘已抽出嫩芽。经过近10年发展,乌什县沙棘种植面积已超过16万亩。在干旱的荒漠,沙棘为何能扎下根来?沙棘根系发达,固沙能力是普通灌木的3倍,其防沙固沙的生态价值不言而喻。 如何将沙棘“吃干榨净”,充分利用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乌什县积极推进沙棘产业化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挖掘沙棘潜力,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沙棘深加工,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如今,乌什县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企业运行”模式,积极引导民众投身沙棘产业。沙棘果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致富果”。防风固沙显身手乌什县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危害严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2016年起,乌什县将沙棘列为生态治理核心物种,将种植沙棘纳入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创新“生态银行”机制,允许农户用治沙面积置换信贷额度。这一系列举措通过结合沙棘种植与防沙治沙,遏制风沙蔓延态势。阿克托海镇是乌什县风沙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30%的耕地曾因荒漠化撂荒。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2019年,乌什县林业和草原局干部职工齐上阵,将一丛丛沙棘种进沙地。但由于缺水,第一批树苗一大半没能存活。后来,造林团队通过建立微型水库、布设渗灌管网、实施雾化保湿等技术手段,最终成功补植补造,将沙棘成活率从不足30%提升至85%,让沙棘在此扎下了根。通过多年努力,阿克托海镇的沙棘林已发展到3500多亩。和2019年相比,该镇玉斯屯克亚巴格村沙棘林覆盖率从10%提升至65%,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长2.3倍,风速降低40%,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得益于成熟的种植和管理模式,乌什县沙棘种植面积超过16万亩。乌什县远迈农林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迈农林牧产业公司”)董事长王国良介绍,乌什县沙棘种植模式还推广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且末县。在且末县的河东治沙基地,远迈农林牧产业公司与河北援疆企业携手打造5000亩沙棘种植示范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大显身手。“吃干榨净”强产业位于乌什县城北工业园区的新疆达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尔生物”),是一家从事沙棘深加工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该公司无菌车间,一颗颗鲜亮的沙棘鲜果在流水线上跳动。经过几十道不同工序,它们被加工成原浆、冻干粉、果油等产品。达尔生物沙棘加工车间负责人许英告诉记者,企业研发团队已攻克果肉分离、低温萃取等关键技术,开发出七大类32款产品。其中,沙棘果油纯度达99.7%,每公斤售价超2000元,成为高端化妆品原料。不光是达尔生物,随着沙棘产品市场不断扩大,更多企业投身沙棘产业。远迈农林牧产业公司与达尔生物开展技术合作,也成功开发出沙棘果油、沙棘原浆等系列产品。远迈农林牧产业公司销售经理冯延如介绍,这两年果茶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研发团队今年计划重点打造一款沙棘果茶,用新产品激活消费市场。“沙棘浑身都是宝。”乌什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王青介绍,沙棘加工后的果渣能制成饲料,沙棘枝条粉碎加工后可以作为上佳菌菇基质,落叶也能加工成有机肥。据了解,乌什县已构建起沙棘“零废弃”生产体系,每年减少农业废弃物3.2万吨,沙棘资源利用率达98%。助农致富开新路“别看现在只有几个嫩芽,到了9月,全都能挂满果子,每亩能赚500元以上。”阿克托海镇种植大户马志忠告诉记者,2019年他和家人采用“滴灌+防风林网”技术,将一片戈壁改造成沙棘林。如今,他已种植2000亩沙棘,年产鲜果1600吨,并辐射带动周边6个村成立沙棘种植合作社。玉斯屯克亚巴格村村民阿卜拉江·克热木曾是传统小麦种植户,年收入不足万元。2022年,他加入马志忠的合作社,成为采摘工,一年增加3万多元收入。记者了解到,乌什县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企业运行”模式,将农民纳入沙棘全产业链,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积极创新构建土地流转租金保底、务工薪金稳定增收、入股分红长效受益“三维增收”体系,多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乌什县沙棘产业带动季节性用工超1万人次,创造长期岗位3000余个。此外,乌什县还积极探索沙棘生态旅游,打造集生态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旅游项目。“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沙棘种植面积,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闭环,让沙棘成为‘生态树’‘致富树’,实现绿了戈壁、美了乡村、富了百姓的美好愿景。”王青说。1744158761904责编:王俊锋科技日报1744158761904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6b5586d51f54c45070481637930d69cf.jpg{"email":"wangjunfeng@huanqiu.com","name":"王俊锋"}
◎本报记者 梁 乐 通讯员 陈疆林 谢 令随着春天的到来,在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一丛丛沙棘已抽出嫩芽。经过近10年发展,乌什县沙棘种植面积已超过16万亩。在干旱的荒漠,沙棘为何能扎下根来?沙棘根系发达,固沙能力是普通灌木的3倍,其防沙固沙的生态价值不言而喻。 如何将沙棘“吃干榨净”,充分利用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乌什县积极推进沙棘产业化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挖掘沙棘潜力,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沙棘深加工,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如今,乌什县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企业运行”模式,积极引导民众投身沙棘产业。沙棘果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致富果”。防风固沙显身手乌什县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危害严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2016年起,乌什县将沙棘列为生态治理核心物种,将种植沙棘纳入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创新“生态银行”机制,允许农户用治沙面积置换信贷额度。这一系列举措通过结合沙棘种植与防沙治沙,遏制风沙蔓延态势。阿克托海镇是乌什县风沙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30%的耕地曾因荒漠化撂荒。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2019年,乌什县林业和草原局干部职工齐上阵,将一丛丛沙棘种进沙地。但由于缺水,第一批树苗一大半没能存活。后来,造林团队通过建立微型水库、布设渗灌管网、实施雾化保湿等技术手段,最终成功补植补造,将沙棘成活率从不足30%提升至85%,让沙棘在此扎下了根。通过多年努力,阿克托海镇的沙棘林已发展到3500多亩。和2019年相比,该镇玉斯屯克亚巴格村沙棘林覆盖率从10%提升至65%,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长2.3倍,风速降低40%,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得益于成熟的种植和管理模式,乌什县沙棘种植面积超过16万亩。乌什县远迈农林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迈农林牧产业公司”)董事长王国良介绍,乌什县沙棘种植模式还推广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且末县。在且末县的河东治沙基地,远迈农林牧产业公司与河北援疆企业携手打造5000亩沙棘种植示范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大显身手。“吃干榨净”强产业位于乌什县城北工业园区的新疆达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尔生物”),是一家从事沙棘深加工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该公司无菌车间,一颗颗鲜亮的沙棘鲜果在流水线上跳动。经过几十道不同工序,它们被加工成原浆、冻干粉、果油等产品。达尔生物沙棘加工车间负责人许英告诉记者,企业研发团队已攻克果肉分离、低温萃取等关键技术,开发出七大类32款产品。其中,沙棘果油纯度达99.7%,每公斤售价超2000元,成为高端化妆品原料。不光是达尔生物,随着沙棘产品市场不断扩大,更多企业投身沙棘产业。远迈农林牧产业公司与达尔生物开展技术合作,也成功开发出沙棘果油、沙棘原浆等系列产品。远迈农林牧产业公司销售经理冯延如介绍,这两年果茶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研发团队今年计划重点打造一款沙棘果茶,用新产品激活消费市场。“沙棘浑身都是宝。”乌什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王青介绍,沙棘加工后的果渣能制成饲料,沙棘枝条粉碎加工后可以作为上佳菌菇基质,落叶也能加工成有机肥。据了解,乌什县已构建起沙棘“零废弃”生产体系,每年减少农业废弃物3.2万吨,沙棘资源利用率达98%。助农致富开新路“别看现在只有几个嫩芽,到了9月,全都能挂满果子,每亩能赚500元以上。”阿克托海镇种植大户马志忠告诉记者,2019年他和家人采用“滴灌+防风林网”技术,将一片戈壁改造成沙棘林。如今,他已种植2000亩沙棘,年产鲜果1600吨,并辐射带动周边6个村成立沙棘种植合作社。玉斯屯克亚巴格村村民阿卜拉江·克热木曾是传统小麦种植户,年收入不足万元。2022年,他加入马志忠的合作社,成为采摘工,一年增加3万多元收入。记者了解到,乌什县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企业运行”模式,将农民纳入沙棘全产业链,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积极创新构建土地流转租金保底、务工薪金稳定增收、入股分红长效受益“三维增收”体系,多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乌什县沙棘产业带动季节性用工超1万人次,创造长期岗位3000余个。此外,乌什县还积极探索沙棘生态旅游,打造集生态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旅游项目。“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沙棘种植面积,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闭环,让沙棘成为‘生态树’‘致富树’,实现绿了戈壁、美了乡村、富了百姓的美好愿景。”王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