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Rut8RiUuD tech.huanqiu.comarticle《大气科学进展(英文)》:扎根中国 胸怀寰宇/e3pmh164r/e3pmh16qj【国际学术期刊拾萃】◎穆 穆本月初发布的《2024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报告》显示:《大气科学进展(英文)》(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简称AAS)在百强榜单和地球科学榜单分列第三和第一。《大气科学进展(英文)》和大学科、综合学科期刊一起排在前十,我深切感到中国主办的英文科技期刊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也不禁感念中国大气领域先驱者40年前决定办刊是多么正确。1984年,《大气科学进展(英文)》创刊。主编陶诗言院士是曾因参与准确预报长江流域特大洪水而受到国务院嘉奖的著名天气动力学家。他邀请后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的叶笃正院士撰写了创刊词并明确了期刊初衷——“便于国际同行全面了解中国大气科学的发展,促进科技合作和交流”。扎根中国、胸怀寰宇,从一开始就烙进刊物的学术传承基因。加强国际交流,与国际同行携手共进中国大气科学界在上世纪80年代重返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学会(IAMAS),一代代中国大气人在国际学术舞台崭露头角。中国IAMAS主席担任《大气科学进展(英文)》共同主编之一已成惯例。期刊每四年出版一次IAMAS国家报告,系统回顾中国大气科学各个学科取得的进展。专刊成了国内外科学家了解中国大气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窗口,也是广大学子大气科学的最新教材。 2015年,有1000多名全球会员的IAMAS主动提出与期刊合作,双方很快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填补了IAMAS成立100多年来没有关联学术期刊的空白。期刊以稳步提升的影响因子、日益显著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IAMAS的全面认可,并通过与IAMAS共同组织专刊等方式提升了期刊国际知名度。出版范式创新,引领全球重点议题讨论《大气科学进展(英文)》增开“新闻与观点”栏目,邀请顶尖科学家点评国际热点。2022年汤加火山剧烈喷发,我们立即邀请专家估算了本次火山爆发的可能气候影响,发表了观点文章,并制作了关于火山与气候问题的“快问快答”科普小视频,在国内外反响热烈。文章被包括Science以及Nature系列刊物引用,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新增的“展望”栏目由于其前瞻性而广受关注。副主编在处理法国青年科学家Florent Brient的来稿时,意识到这个工作的创新性和引领性,建议开设展望栏目来匹配这篇文章,并作为封面文章重点推荐。该文对模式使用前景的建议引发了全球气候模式科学家的思考和讨论。被评为《大气科学进展(英文)》年度优秀论文。重视基础研究,确保原创成果精准呈现《大气科学进展(英文)》并不一味追逐热点,也关注难度大、反馈慢的基础研究。例如罗德海教授发表的非线性多尺度相互作用理论,被国际大气学术界认为是有开创性的工作,并因此邀请他在一个重要的国际大会上作主旨报告。国际学者作关于阻塞研究的报告时也多次提到这一理论。优质的出版服务促成了全球海洋热含量年度报告每年均在《大气科学进展(英文)》上抢先发表。七年来,年度报告作者从只有中国团队,发展到中、美、法、意等多国十几个科研团队;内容也从热含量扩展到海表温度、盐度、层结、温度不均匀性等多个指标。七年来,该数据集已被累计超过45份国际综合评估报告引用,CCTV、《华盛顿邮报》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和Nature都先后予以报道。期刊2023年JCR影响因子在学科中位列前8%,近五年来刊发了41个国家和地区的文章,可以说很好地完成了创刊先驱对我们的期许。大气是流动的,开放和合作是永远的主流。我相信,开放、进取的《大气科学进展(英文)》会成为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国际期刊。(作者系《大气科学进展(英文)》共同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点评大气科学研究包括观测、模拟、分析和理论多个方面。大气没有国界,学术期刊是各国科学家交流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1984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委员会共同创办了《大气科学进展(英文)》(AAS)。AAS的一个特色是联合办刊。2005年我国在北京举办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学会(IAMAS)大会。诺贝尔奖获得者Syukuro Manabe(真锅淑郎)、英国皇家学会会士Brian Hoskins(布瑞恩·霍西金斯)、美国科学院院士Robert Dickinson(罗伯特·迪金森)等诸多朋友参会。AAS及时出版会议专刊,引起IAMAS等国际科学组织的关注。期刊2015年成为IAMAS合作期刊,同年成为中国气象学会期刊。期刊的主编由国内外著名科学家联合担任,由十国百位编委把关学术质量。创刊40年来,AAS见证了中国大气科学的崛起与国际交流,致力于推动全球大气科学发展,成为一本优秀的国际大气科学期刊。希望AAS越办越好,为全球学术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点评人:吴国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732842788605责编:张嘉玉科技日报173284278860511[]{"email":"zhangjiayu@huanqiu.com","name":"张嘉玉"}
【国际学术期刊拾萃】◎穆 穆本月初发布的《2024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报告》显示:《大气科学进展(英文)》(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简称AAS)在百强榜单和地球科学榜单分列第三和第一。《大气科学进展(英文)》和大学科、综合学科期刊一起排在前十,我深切感到中国主办的英文科技期刊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也不禁感念中国大气领域先驱者40年前决定办刊是多么正确。1984年,《大气科学进展(英文)》创刊。主编陶诗言院士是曾因参与准确预报长江流域特大洪水而受到国务院嘉奖的著名天气动力学家。他邀请后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的叶笃正院士撰写了创刊词并明确了期刊初衷——“便于国际同行全面了解中国大气科学的发展,促进科技合作和交流”。扎根中国、胸怀寰宇,从一开始就烙进刊物的学术传承基因。加强国际交流,与国际同行携手共进中国大气科学界在上世纪80年代重返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学会(IAMAS),一代代中国大气人在国际学术舞台崭露头角。中国IAMAS主席担任《大气科学进展(英文)》共同主编之一已成惯例。期刊每四年出版一次IAMAS国家报告,系统回顾中国大气科学各个学科取得的进展。专刊成了国内外科学家了解中国大气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窗口,也是广大学子大气科学的最新教材。 2015年,有1000多名全球会员的IAMAS主动提出与期刊合作,双方很快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填补了IAMAS成立100多年来没有关联学术期刊的空白。期刊以稳步提升的影响因子、日益显著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IAMAS的全面认可,并通过与IAMAS共同组织专刊等方式提升了期刊国际知名度。出版范式创新,引领全球重点议题讨论《大气科学进展(英文)》增开“新闻与观点”栏目,邀请顶尖科学家点评国际热点。2022年汤加火山剧烈喷发,我们立即邀请专家估算了本次火山爆发的可能气候影响,发表了观点文章,并制作了关于火山与气候问题的“快问快答”科普小视频,在国内外反响热烈。文章被包括Science以及Nature系列刊物引用,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新增的“展望”栏目由于其前瞻性而广受关注。副主编在处理法国青年科学家Florent Brient的来稿时,意识到这个工作的创新性和引领性,建议开设展望栏目来匹配这篇文章,并作为封面文章重点推荐。该文对模式使用前景的建议引发了全球气候模式科学家的思考和讨论。被评为《大气科学进展(英文)》年度优秀论文。重视基础研究,确保原创成果精准呈现《大气科学进展(英文)》并不一味追逐热点,也关注难度大、反馈慢的基础研究。例如罗德海教授发表的非线性多尺度相互作用理论,被国际大气学术界认为是有开创性的工作,并因此邀请他在一个重要的国际大会上作主旨报告。国际学者作关于阻塞研究的报告时也多次提到这一理论。优质的出版服务促成了全球海洋热含量年度报告每年均在《大气科学进展(英文)》上抢先发表。七年来,年度报告作者从只有中国团队,发展到中、美、法、意等多国十几个科研团队;内容也从热含量扩展到海表温度、盐度、层结、温度不均匀性等多个指标。七年来,该数据集已被累计超过45份国际综合评估报告引用,CCTV、《华盛顿邮报》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和Nature都先后予以报道。期刊2023年JCR影响因子在学科中位列前8%,近五年来刊发了41个国家和地区的文章,可以说很好地完成了创刊先驱对我们的期许。大气是流动的,开放和合作是永远的主流。我相信,开放、进取的《大气科学进展(英文)》会成为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国际期刊。(作者系《大气科学进展(英文)》共同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点评大气科学研究包括观测、模拟、分析和理论多个方面。大气没有国界,学术期刊是各国科学家交流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1984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委员会共同创办了《大气科学进展(英文)》(AAS)。AAS的一个特色是联合办刊。2005年我国在北京举办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学会(IAMAS)大会。诺贝尔奖获得者Syukuro Manabe(真锅淑郎)、英国皇家学会会士Brian Hoskins(布瑞恩·霍西金斯)、美国科学院院士Robert Dickinson(罗伯特·迪金森)等诸多朋友参会。AAS及时出版会议专刊,引起IAMAS等国际科学组织的关注。期刊2015年成为IAMAS合作期刊,同年成为中国气象学会期刊。期刊的主编由国内外著名科学家联合担任,由十国百位编委把关学术质量。创刊40年来,AAS见证了中国大气科学的崛起与国际交流,致力于推动全球大气科学发展,成为一本优秀的国际大气科学期刊。希望AAS越办越好,为全球学术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点评人:吴国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