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JU8AuXsidy tech.huanqiu.comarticle扎根麦田助增产/e3pmh164r/e3pmh16qj他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组织开展多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数十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25岁的李振声踏上从北京开往陕西的列车,随身背包里除了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外,还有牧草草根。 当时,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河流域肆虐,一年便能导致小麦减产超百亿斤。李振声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将牧草与小麦杂交,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李振声把携带的牧草草根种在研究所的院子里,搭建了简易的半地下土温室,并牵头组建了一个青年科学家课题组。 经过20多年攻关,课题组在1979年育成了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小偃6号”能同时抵抗8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且产量高、品质好。这些品质让它成为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有80多个。 李振声不仅是麦田里亲力亲为的耕耘者,更是中国麦田谋划者、拓荒者。 1987年6月,李振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当时,我国粮食产量已出现连续3年的徘徊不前。如何进一步增产?他提出一个影响至深的建议——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 为此,李振声和调研团队跑遍黄淮海地区。在河南封丘,调研团队了解到,当地推广中低产田治理措施后,给国家贡献更多粮食;在安徽蒙城,中低产田的治理成本也都得到回报。这些实践成果让李振声看到了中低产田治理的潜力。 充分调研和准备之后,1988年2月,中国科学院组织25个研究所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区,与地方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经过6年治理,仅黄淮海地区就增产504.8亿斤。 2013年,82岁的李振声组织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现环渤海地区5年增粮200多亿斤。2020年,年近90岁的李振声再次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设想,以确保我国饲料粮安全。 李振声说:“新中国让我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不敢想的事情。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回报国家。”这也是李振声一生科研工作的写照。 在不懈耕耘的过程中,李振声培养了一批中国农业科技领域的骨干人才。 学生陈化榜对李振声的关怀和培养记忆犹新。“对于指导学生,李先生更多是从大方向上把关。”陈化榜说,老师常说,科研创新要接地气,要跟着国家的需求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 每年入冬前,李振声都要带学生去田里看小麦的苗期繁茂性;早春去调查小麦的抗寒性;5、6月在田里指导选种。“哪一块地有好材料,他都记得很清楚,要求学生也记得。”学生郑琪说。 如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成立了李振声“滨海草带”青年突击队,集中所内10多个育种和养殖团队的优势科研力量,在山东省东营市开展攻关。新时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继续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自己的科技论文。1726618339522责编:文雯人民日报172661833952211[]{"email":"wenwen@huanqiu.com","name":"文雯"}
他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组织开展多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数十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25岁的李振声踏上从北京开往陕西的列车,随身背包里除了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外,还有牧草草根。 当时,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河流域肆虐,一年便能导致小麦减产超百亿斤。李振声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将牧草与小麦杂交,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李振声把携带的牧草草根种在研究所的院子里,搭建了简易的半地下土温室,并牵头组建了一个青年科学家课题组。 经过20多年攻关,课题组在1979年育成了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小偃6号”能同时抵抗8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且产量高、品质好。这些品质让它成为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有80多个。 李振声不仅是麦田里亲力亲为的耕耘者,更是中国麦田谋划者、拓荒者。 1987年6月,李振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当时,我国粮食产量已出现连续3年的徘徊不前。如何进一步增产?他提出一个影响至深的建议——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 为此,李振声和调研团队跑遍黄淮海地区。在河南封丘,调研团队了解到,当地推广中低产田治理措施后,给国家贡献更多粮食;在安徽蒙城,中低产田的治理成本也都得到回报。这些实践成果让李振声看到了中低产田治理的潜力。 充分调研和准备之后,1988年2月,中国科学院组织25个研究所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区,与地方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经过6年治理,仅黄淮海地区就增产504.8亿斤。 2013年,82岁的李振声组织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现环渤海地区5年增粮200多亿斤。2020年,年近90岁的李振声再次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设想,以确保我国饲料粮安全。 李振声说:“新中国让我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不敢想的事情。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回报国家。”这也是李振声一生科研工作的写照。 在不懈耕耘的过程中,李振声培养了一批中国农业科技领域的骨干人才。 学生陈化榜对李振声的关怀和培养记忆犹新。“对于指导学生,李先生更多是从大方向上把关。”陈化榜说,老师常说,科研创新要接地气,要跟着国家的需求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 每年入冬前,李振声都要带学生去田里看小麦的苗期繁茂性;早春去调查小麦的抗寒性;5、6月在田里指导选种。“哪一块地有好材料,他都记得很清楚,要求学生也记得。”学生郑琪说。 如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成立了李振声“滨海草带”青年突击队,集中所内10多个育种和养殖团队的优势科研力量,在山东省东营市开展攻关。新时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继续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自己的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