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JTJsDAZcKA tech.huanqiu.comarticle释放全面绿色转型内生动力/e3pmh164r/e3pmh16qj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作用。对此,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尤其关键,要从体制机制上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围绕绿色低碳发展,促进高水平人才等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为绿色生产力发展筑牢人才基础,着力加快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多项衡量绿色转型的指标持续向好。相较于2012年,2023年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超过26%和3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升约60%。我国已拥有全球最大和最完备的新能源产业链,全球70%光伏组件和60%风电装备由我国供应。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已降至55.3%,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17.9%,截至今年7月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超过总装机规模的50%。尽管绿色转型有了明显进展,但客观而言,当前仍面临一些压力与挑战。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绿色贸易壁垒升级,国内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等问题依然存在。就增强转型动力来说,前沿绿色低碳科技突破仍有难度,绿色发展的要素支撑尚待加力,绿色产品和服务供需衔接不够顺畅等挑战仍然存在。 锚定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远景,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持续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效能,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强劲内生动力。发挥科技创新对绿色转型的关键引领作用,贯通融合绿色创新链和产业链。首要是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应用基础研究,激发颠覆性技术创新,并为绿色技术革命性突破营造良好产业生态。统筹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壮大绿色前沿科技领军企业,强化企业主导的绿色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体,积极参与国家绿色低碳相关科技攻关任务,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央地协同,有序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创建有利于支撑绿色转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夯实绿色转型智力基础。引导高校布局绿色转型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与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着力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优化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在绿色低碳领域,着力培养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汇聚更多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东中西部绿色协同转型过程中的人才协作。健全绿色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为绿色转型提供更有活力的市场竞争环境。健全绿色科技金融体制,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细化引导各类长期资本在绿色低碳领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鼓励绿色低碳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相关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健全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大力引导各类资源环境要素向绿色生产力形成领域汇聚。充分释放超大规模市场资源优势,为绿色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更加丰沛的市场应用场景。健全有利于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加快示范效果好的技术应用和推广。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举措,加大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采购绿色低碳相关创新产品力度,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的资助与市场推广力度。(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1726533871235责编:王楠经济日报172653387123511[]{"email":"wangnan@huanqiu.com","name":"王楠"}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作用。对此,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尤其关键,要从体制机制上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围绕绿色低碳发展,促进高水平人才等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为绿色生产力发展筑牢人才基础,着力加快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多项衡量绿色转型的指标持续向好。相较于2012年,2023年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超过26%和3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升约60%。我国已拥有全球最大和最完备的新能源产业链,全球70%光伏组件和60%风电装备由我国供应。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已降至55.3%,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17.9%,截至今年7月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超过总装机规模的50%。尽管绿色转型有了明显进展,但客观而言,当前仍面临一些压力与挑战。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绿色贸易壁垒升级,国内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等问题依然存在。就增强转型动力来说,前沿绿色低碳科技突破仍有难度,绿色发展的要素支撑尚待加力,绿色产品和服务供需衔接不够顺畅等挑战仍然存在。 锚定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远景,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持续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效能,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强劲内生动力。发挥科技创新对绿色转型的关键引领作用,贯通融合绿色创新链和产业链。首要是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应用基础研究,激发颠覆性技术创新,并为绿色技术革命性突破营造良好产业生态。统筹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壮大绿色前沿科技领军企业,强化企业主导的绿色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体,积极参与国家绿色低碳相关科技攻关任务,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央地协同,有序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创建有利于支撑绿色转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夯实绿色转型智力基础。引导高校布局绿色转型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与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着力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优化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在绿色低碳领域,着力培养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汇聚更多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东中西部绿色协同转型过程中的人才协作。健全绿色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为绿色转型提供更有活力的市场竞争环境。健全绿色科技金融体制,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细化引导各类长期资本在绿色低碳领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鼓励绿色低碳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相关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健全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大力引导各类资源环境要素向绿色生产力形成领域汇聚。充分释放超大规模市场资源优势,为绿色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更加丰沛的市场应用场景。健全有利于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加快示范效果好的技术应用和推广。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举措,加大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采购绿色低碳相关创新产品力度,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的资助与市场推广力度。(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