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HyjRMSCoaj作者:冯超男tech.huanqiu.comarticle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韩济生院士,针尖上的镇痛守护者/e3pmh164r/e3pmtmdvg【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冯超男】“中国古训强调一个人应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德的基础上有了本事才能达到一定效果。在我的人生体会中,还要再加一个字,就是勤奋的‘勤’。拥有卓越的才能固然重要,可若未能勤奋地付诸实践,便也无法充分展现出来。”在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生理学讲席教授韩济生向环球网记者娓娓道来,将“德才勤”三个字送给青年科技工作者们。而对于韩济生自己而言,惟愿此生济众生,是他一生的愿望。一场开胸手术,确定他一辈子研究方向1965年,中国部分地区已经在利用针刺穴位止痛做外科手术,当时学西医出身的韩济生被指派去研究“针刺麻醉”原理的时候,并不愿意接受这项任务。直到韩济生见证了一场在针刺镇痛下进行的开胸手术后,彻底地改变了的想法。“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手脚扎着针,却是完全清醒的,问他问题也能回答上来,还可以喝水,没有麻木感觉,只是剪他的肋骨时皱了下眉头,这太不可思议了。”韩济生回忆起当时的手术场景仍记忆犹新。也是在这场手术后,韩济生下定决心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也成为了他一辈子的研究方向。至于一根小小的针如何起到镇痛的作用?起初,很多人提及扎针疗法是因为它能刺激经络,经络被激活后具有镇痛功能,而这些是基于古书记载。不过,经络究竟是什么,当时鲜少有确切的科学解释。对于韩济生而言,第一件要做的是证明这事有做头。于是,他借助钾离子痛阈测量仪,通过控制电流增长来测定痛阈,结果发现针刺后人的痛觉确实会削弱的。在这样事实基础上,韩济生又带领团队做了一个动物实验,发现将被针刺后兔子的脑脊液抽出来,注入到另外一只兔子的脑中,后者痛觉会变得迟钝。而这证明了针刺后脑内确实产生了可以镇痛的物质。也是在这时,在实验材料极其缺乏情况下,韩济生团队得到了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供职的朱章赓教授帮助,获得相关试剂,通过实验反复论证,得出了结论——针刺可以促进脑和脊髓中5-羟色胺和相关物质的生成和释放,发挥镇痛效应。不过,这仅仅是个开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业内还找到内啡肽、强啡肽、脑啡肽这些物质。韩济生也参与到这样的研究中,并发现用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脑内可以分泌出前述不同物质,从而找到更加精准的镇痛方法。到了1979年,韩济生赴美交流,受邀参加了国际麻醉药物研究学会的年会并做报告。他以系统确凿的实验证据,证实了针刺能使中枢神经系统释放出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学物质,令外国学者心悦诚服,更是赢得该学术年会成立以来“最响亮、最持久”的掌声。“我觉得这是非常幸福一件事,因为我们有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向世界公布。”只有全力以赴,才能拥有更大的力量当然,韩济生及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探索针刺效果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象:虽然初始扎针效果显著,但长时间连续捻针后,效果逐渐减弱,甚至失效。面对这一挑战,韩济生并未放弃,而是与团队深入探索,推测可能存在一种对抗的物质,但在实验中遇到了分离难题。而韩济生也在世界各地演讲时,将这个问题说了出来,引起一位美国科学家注意,他提出一种名为胆囊收缩素(CCK)的物质可能与他们的研究有关。在得到这位科学家的帮助后,研究团队成功地验证了胆囊收缩素正是他们一直寻找的对抗的物质。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针刺效果变化的机制,也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新的方向。可以说,科研工作具备严谨性和挑战性,科研人员也要有勇气和毅力。他们通过不断尝试、不断验证、不断追踪每一步的进展,最终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为针刺镇痛增添新的研发动力,大大促进科技的进步。除用了半个多世纪证明针刺产生镇痛原理外,韩济生倾注大量心血,推动了中国“疼痛科”的成立。他表示,疼痛是普遍存在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在日常治疗中,止痛药能够暂缓疼痛,但长期使用往往会导致药物耐受性,所以需要寻找到非传统的镇痛方法。其中,针灸就是有效的选择。同时,结合电刺激或微波等方法,为慢性疼痛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为迎接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特别推出主题MV《无名》,以此来致敬那些在各行各业中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每当我倍感疲惫时,我便会躺在家中这张地毯上,习惯将手背到后面,因为只有这样,在短暂入睡后,手部的麻木会将我唤醒,让我继续投入到工作中。每当我看到这张地毯,都会让我想起那段艰辛而充实岁月,正是因为那段经历让我有了如今的成就,见证了疼痛科的建立。对于年轻人来说,勤奋和勇敢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全力以赴,才能拥有更大的力量,才能增加成功的机会。”韩济生称。171689432669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张嘉玉环球网1716894326691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a848b49f90998941ab3962bd5c857353u1.png{"email":"zhangjiayu@huanqiu.com","name":"张嘉玉"}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冯超男】“中国古训强调一个人应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德的基础上有了本事才能达到一定效果。在我的人生体会中,还要再加一个字,就是勤奋的‘勤’。拥有卓越的才能固然重要,可若未能勤奋地付诸实践,便也无法充分展现出来。”在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生理学讲席教授韩济生向环球网记者娓娓道来,将“德才勤”三个字送给青年科技工作者们。而对于韩济生自己而言,惟愿此生济众生,是他一生的愿望。一场开胸手术,确定他一辈子研究方向1965年,中国部分地区已经在利用针刺穴位止痛做外科手术,当时学西医出身的韩济生被指派去研究“针刺麻醉”原理的时候,并不愿意接受这项任务。直到韩济生见证了一场在针刺镇痛下进行的开胸手术后,彻底地改变了的想法。“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手脚扎着针,却是完全清醒的,问他问题也能回答上来,还可以喝水,没有麻木感觉,只是剪他的肋骨时皱了下眉头,这太不可思议了。”韩济生回忆起当时的手术场景仍记忆犹新。也是在这场手术后,韩济生下定决心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也成为了他一辈子的研究方向。至于一根小小的针如何起到镇痛的作用?起初,很多人提及扎针疗法是因为它能刺激经络,经络被激活后具有镇痛功能,而这些是基于古书记载。不过,经络究竟是什么,当时鲜少有确切的科学解释。对于韩济生而言,第一件要做的是证明这事有做头。于是,他借助钾离子痛阈测量仪,通过控制电流增长来测定痛阈,结果发现针刺后人的痛觉确实会削弱的。在这样事实基础上,韩济生又带领团队做了一个动物实验,发现将被针刺后兔子的脑脊液抽出来,注入到另外一只兔子的脑中,后者痛觉会变得迟钝。而这证明了针刺后脑内确实产生了可以镇痛的物质。也是在这时,在实验材料极其缺乏情况下,韩济生团队得到了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供职的朱章赓教授帮助,获得相关试剂,通过实验反复论证,得出了结论——针刺可以促进脑和脊髓中5-羟色胺和相关物质的生成和释放,发挥镇痛效应。不过,这仅仅是个开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业内还找到内啡肽、强啡肽、脑啡肽这些物质。韩济生也参与到这样的研究中,并发现用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脑内可以分泌出前述不同物质,从而找到更加精准的镇痛方法。到了1979年,韩济生赴美交流,受邀参加了国际麻醉药物研究学会的年会并做报告。他以系统确凿的实验证据,证实了针刺能使中枢神经系统释放出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学物质,令外国学者心悦诚服,更是赢得该学术年会成立以来“最响亮、最持久”的掌声。“我觉得这是非常幸福一件事,因为我们有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向世界公布。”只有全力以赴,才能拥有更大的力量当然,韩济生及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探索针刺效果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象:虽然初始扎针效果显著,但长时间连续捻针后,效果逐渐减弱,甚至失效。面对这一挑战,韩济生并未放弃,而是与团队深入探索,推测可能存在一种对抗的物质,但在实验中遇到了分离难题。而韩济生也在世界各地演讲时,将这个问题说了出来,引起一位美国科学家注意,他提出一种名为胆囊收缩素(CCK)的物质可能与他们的研究有关。在得到这位科学家的帮助后,研究团队成功地验证了胆囊收缩素正是他们一直寻找的对抗的物质。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针刺效果变化的机制,也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新的方向。可以说,科研工作具备严谨性和挑战性,科研人员也要有勇气和毅力。他们通过不断尝试、不断验证、不断追踪每一步的进展,最终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为针刺镇痛增添新的研发动力,大大促进科技的进步。除用了半个多世纪证明针刺产生镇痛原理外,韩济生倾注大量心血,推动了中国“疼痛科”的成立。他表示,疼痛是普遍存在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在日常治疗中,止痛药能够暂缓疼痛,但长期使用往往会导致药物耐受性,所以需要寻找到非传统的镇痛方法。其中,针灸就是有效的选择。同时,结合电刺激或微波等方法,为慢性疼痛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为迎接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特别推出主题MV《无名》,以此来致敬那些在各行各业中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每当我倍感疲惫时,我便会躺在家中这张地毯上,习惯将手背到后面,因为只有这样,在短暂入睡后,手部的麻木会将我唤醒,让我继续投入到工作中。每当我看到这张地毯,都会让我想起那段艰辛而充实岁月,正是因为那段经历让我有了如今的成就,见证了疼痛科的建立。对于年轻人来说,勤奋和勇敢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全力以赴,才能拥有更大的力量,才能增加成功的机会。”韩济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