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olojuyYUE tech.huanqiu.comarticle2022《环球问策》|数字手段让文化更“活”更火/e3pmh164r/e3pmtod3t作者:科大讯飞副总裁、产业加速中心总经理 方明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文化新趋势:数字化 文化数字化是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文化产品让老百姓“百看不厌”“惊喜不断”。当前,中国正在阔步迈进数字经济时代。以大数据、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蓬勃发展,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 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将会丰富和改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的文化需求。例如,更加逼真的体验,更加便捷的交互,该战略将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创造更加多元的文化消费新场景,同时增强人民群众更加深入的文化体验。 在数字化时代,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也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发展,例如传统印刷出版转为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纸质图书转为电子书,胶片电影转为数字电影,音乐唱片转为数字音乐,手柄游戏转为网络游戏,传统博物馆变身为数字博物馆。以数字文化为基础的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现在文化生产、消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人民对于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与日俱增,我国文化数字化的增量空间大、前景广阔;其次,我国经过多年的重视和建设,现在已经拥有了良好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平台,非常有利于各种数字文化场景的开发。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传播,打破文化传播的物理疆界,让文化产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新时代,我们应该在“数字+文化”理念的指引下,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让文化更“活”更火 “数字+文化”双轮驱动让中华文化在数字化的网络空间不断流动,打破了传播的时空界限。例如,河南推出的《唐宫夜宴》以文物三彩乐俑为灵感,汲取唐俑服饰造型特点,结合演员们幽默诙谐的舞蹈风格,展现出唐朝独有的美学风范,受到大家广泛好评。之后又陆续推出“奇妙游”系列节目《元宵奇妙游》《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都频频引发热议,河南文化传播成功“出圈”的背后,离不开对地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挖掘,离不开与5G、XR(扩展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创新交融。 一手向传统要资源,一手向现代要技术,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为有形的传统文化记忆符号添上了时尚与科技的新装,IP热成功实现了地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是文化与技术、线上与线下、传统与现代、内容与流量的跨界和创意融合,数字人文创新,使区域化的文化遗产更具传承活力。此外,现在很多博物馆也在积极探索创新数字博物馆建设,让博物馆离观众更近。例如,故宫博物院应用虚拟现实、互联网络、社交平台等开发了《数字多宝阁》《全景故宫》《玩转故宫》《故宫:口袋宫匠》等多项数字产品,将数字创意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推动“数字故宫”建设,创新中华文化数字传播模式。 2021年底,科大讯飞与B站年轻的传统文化UP主“蜃楼志STUDIO”进行了公益性合作,将深耕多年的苏州方言识别与合成技术融合到讲述苏州传统风物习俗的系列短片《姑苏琐记·金缕衣》与《姑苏琐记·懒画眉》中,并发布在B站等自媒平台。 在目前互联网活跃群体中,区域方言普遍与“土”联系起来,但当AI配音短视频上线、虚拟主播“说出”方言战后,观念逐渐转变,感受方言的“新”意。此外,传播传统文化中美的部分一直是我们的初心,如何展示并符合时代潮流,我们一直在思考。与蜃楼志STUDIO合作文化短片,吴语旁白由科大讯飞苏州方言语音合成系统配音完成,将代代相传的方言“带入”了互联网,“搬进”了视频中,让大家从短片中感受到古人对于生活中美的追求,找回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项目的反响之好,是超出预期的,这也说明了观众对期待本土文化内涵及元素融入在文化数字化中,演绎更地道、更具活气的好故事。 “AI虚拟主播”成文化传播新载体 虚拟数字技术创新已成为今后我国实现产业创新和技术强国的重要途径。 2021年10月,广电总局发文推动虚拟主播应用于节目生产,明确鼓励虚拟人的使用,“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虚拟人是多元化的应用技术。2021年10月25日,科大讯飞基于多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应用、生态积累,正式发布“AI虚拟人交互平台1.0”,具有多模感知、多维表达、情感贯穿、自主定义四大交互特点。基于讯飞的开放生态,吸引更多的虚拟人合作伙伴加入进来,共同在这个生态里面,去做资产构建、技术构建、应用构建。逐步通过AI技术“一站式”完成虚拟人的创建、驱动和内容生成,并具备感知、表达等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交互能力。让虚拟人可以在技术逐渐发展的同时,可以快速进行应用落地。 今年初,科大讯飞受古琴IP主<自得琴社>邀约,共同为成都2021世界大运会打造了了一只AI虚拟熊猫,共同演绎了短视频《大运最成都》,上线24小时,全网播放量突破2亿。创作团队参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真实大熊猫,设计出了这只憨态可掬的“AI虚拟大熊猫”形象。相对于传统动画流程,AI技术更多依托于大数据深度学习网络,能够实现3D形象高效、稳定、逼真的输出。这只“AI虚拟大熊猫”正是根据讯飞相机矩阵收集的三维人体姿态动作库大数据,来设计出类人的动作,使动作更流畅,同时几乎保障每一根毛发都符合物理原理,提高拟真度。 165776231735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连丽敏环球网1657762317355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c343b281869ed91b976a1e4469ce5a24u5.jpg{"email":"liwenyao@huanqiu.com","name":"李文瑶"}
作者:科大讯飞副总裁、产业加速中心总经理 方明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文化新趋势:数字化 文化数字化是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文化产品让老百姓“百看不厌”“惊喜不断”。当前,中国正在阔步迈进数字经济时代。以大数据、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蓬勃发展,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 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将会丰富和改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的文化需求。例如,更加逼真的体验,更加便捷的交互,该战略将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创造更加多元的文化消费新场景,同时增强人民群众更加深入的文化体验。 在数字化时代,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也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发展,例如传统印刷出版转为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纸质图书转为电子书,胶片电影转为数字电影,音乐唱片转为数字音乐,手柄游戏转为网络游戏,传统博物馆变身为数字博物馆。以数字文化为基础的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现在文化生产、消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人民对于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与日俱增,我国文化数字化的增量空间大、前景广阔;其次,我国经过多年的重视和建设,现在已经拥有了良好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平台,非常有利于各种数字文化场景的开发。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传播,打破文化传播的物理疆界,让文化产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新时代,我们应该在“数字+文化”理念的指引下,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让文化更“活”更火 “数字+文化”双轮驱动让中华文化在数字化的网络空间不断流动,打破了传播的时空界限。例如,河南推出的《唐宫夜宴》以文物三彩乐俑为灵感,汲取唐俑服饰造型特点,结合演员们幽默诙谐的舞蹈风格,展现出唐朝独有的美学风范,受到大家广泛好评。之后又陆续推出“奇妙游”系列节目《元宵奇妙游》《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都频频引发热议,河南文化传播成功“出圈”的背后,离不开对地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挖掘,离不开与5G、XR(扩展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创新交融。 一手向传统要资源,一手向现代要技术,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为有形的传统文化记忆符号添上了时尚与科技的新装,IP热成功实现了地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是文化与技术、线上与线下、传统与现代、内容与流量的跨界和创意融合,数字人文创新,使区域化的文化遗产更具传承活力。此外,现在很多博物馆也在积极探索创新数字博物馆建设,让博物馆离观众更近。例如,故宫博物院应用虚拟现实、互联网络、社交平台等开发了《数字多宝阁》《全景故宫》《玩转故宫》《故宫:口袋宫匠》等多项数字产品,将数字创意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推动“数字故宫”建设,创新中华文化数字传播模式。 2021年底,科大讯飞与B站年轻的传统文化UP主“蜃楼志STUDIO”进行了公益性合作,将深耕多年的苏州方言识别与合成技术融合到讲述苏州传统风物习俗的系列短片《姑苏琐记·金缕衣》与《姑苏琐记·懒画眉》中,并发布在B站等自媒平台。 在目前互联网活跃群体中,区域方言普遍与“土”联系起来,但当AI配音短视频上线、虚拟主播“说出”方言战后,观念逐渐转变,感受方言的“新”意。此外,传播传统文化中美的部分一直是我们的初心,如何展示并符合时代潮流,我们一直在思考。与蜃楼志STUDIO合作文化短片,吴语旁白由科大讯飞苏州方言语音合成系统配音完成,将代代相传的方言“带入”了互联网,“搬进”了视频中,让大家从短片中感受到古人对于生活中美的追求,找回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项目的反响之好,是超出预期的,这也说明了观众对期待本土文化内涵及元素融入在文化数字化中,演绎更地道、更具活气的好故事。 “AI虚拟主播”成文化传播新载体 虚拟数字技术创新已成为今后我国实现产业创新和技术强国的重要途径。 2021年10月,广电总局发文推动虚拟主播应用于节目生产,明确鼓励虚拟人的使用,“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虚拟人是多元化的应用技术。2021年10月25日,科大讯飞基于多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应用、生态积累,正式发布“AI虚拟人交互平台1.0”,具有多模感知、多维表达、情感贯穿、自主定义四大交互特点。基于讯飞的开放生态,吸引更多的虚拟人合作伙伴加入进来,共同在这个生态里面,去做资产构建、技术构建、应用构建。逐步通过AI技术“一站式”完成虚拟人的创建、驱动和内容生成,并具备感知、表达等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交互能力。让虚拟人可以在技术逐渐发展的同时,可以快速进行应用落地。 今年初,科大讯飞受古琴IP主<自得琴社>邀约,共同为成都2021世界大运会打造了了一只AI虚拟熊猫,共同演绎了短视频《大运最成都》,上线24小时,全网播放量突破2亿。创作团队参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真实大熊猫,设计出了这只憨态可掬的“AI虚拟大熊猫”形象。相对于传统动画流程,AI技术更多依托于大数据深度学习网络,能够实现3D形象高效、稳定、逼真的输出。这只“AI虚拟大熊猫”正是根据讯飞相机矩阵收集的三维人体姿态动作库大数据,来设计出类人的动作,使动作更流畅,同时几乎保障每一根毛发都符合物理原理,提高拟真度。